为什么一企一策难以成功

如题所述

一企一策难以成功的原因如下:
1、重形式而无内容,为有效开展“一企一策”工作,提升报告的质量,部分地区甚至出台编制大纲,其目的是明确“一企一策”编写要素,全面梳理企业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缺项漏项。
2、重视文本而无落实,“一企一策”一般以报告审核通过为终点,部分地区要求排污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必须提交“一企一策”,作为应对上级检查的重要文件材料。然而企业是否必须按照报告中的内容进行整改却未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一企一策”报告就是一份报告,也仅是一份报告。
3、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深入,编制“一企一策”是一项专业要求极高的工作,需要人员或团队精通法规要求、企业生产工艺、环保治理工艺,在治理工艺环节选择部分,需要根据企业工艺特点、排放特性、污染物种类等选择适宜的工艺,要综合考虑成本、能效比、未来提标改造空间等多种因素,不能一见到废气就建议上RTO。人员的质量以及现场的经验丰富程度已严重制约工作质量。
4、期望高失望大,部分地方管理领导期望凭借“一企一策”改变散乱污、改变超标排放甚至偷排楼排现象,但现实往往很残酷,落实太难。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那样做完从方案编制、审核、整改效果评估等一整套流程。如果报告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地,那么效果将大打折扣,最终出现编制单位对此项工作视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排污单位应付了事,管理部门失望,最后无疾而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