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剪力墙的加强部位,如何确定范围?

如题所述

剪力墙的底部截面弯矩最大,可能出现塑性铰,由于钢筋和砼在底部截面钢筋屈服以后的破坏,钢筋屈服的范围扩大而形成塑性铰区。

同时,塑性铰区也是剪力最大的部位,斜裂缝常常在这个部位出现,且分布在一定的范围内,反复荷载作用就形成交叉裂缝,可能出现剪切破坏。在塑性铰区要采取加强措施,故该部位成为剪力墙的加强部位。

现浇剪力墙与周边梁、柱同时浇筑,整体性好。筒体剪力墙用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悬吊结构中 ,由电梯间、楼梯间、设备及辅助用房的间隔墙围成,筒壁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其刚度和强度较平面剪力墙可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

墙根据受力特点可以分为承重墙和剪力墙,前者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如砌体墙;后者以承受水平荷载为主。在抗震设防区,水平荷载主要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

扩展资料:

由于短肢剪力墙结构相对于普通剪力墙结构其抗侧刚度相对较小,设计时宜布置适当数量的长墙,或利用电梯,楼梯间形成刚度较大的内筒,以避免设防烈度下结构产生大的变形,同时也形成两道抗震设防。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边缘的角部处的墙肢,当有扭转效应时,会加剧已有的翘曲变形,使其墙肢首先开裂,应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如减小轴压比,增大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高层结构中的连梁是一个耗能构件,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墙肢刚度相对减小,连接各墙肢间的梁已类似普通框架梁,而不同于一般剪力墙间的连梁,不应在计算的总体信息中将连梁的刚度大幅下调。

使其设计内力降低,应按普通框架梁要求,控制砼压区高度,其梁端负弯矩钢筋可由塑性调幅70~80%解决。按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延性要求进行计算, 剪力墙的计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剪力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剪力墙的底部截面弯矩最大,可能出现塑性铰,由于钢筋和砼在底部截面钢筋屈服以后的破坏,钢筋屈服的范围扩大而形成塑性铰区。同时,塑性铰区也是剪力最大的部位,斜裂缝常常在这个部位出现,且分布在一定的范围内,反复荷载作用就形成交叉裂缝,可能出现剪切破坏。在塑性铰区要采取加强措施,故该部位成为剪力墙的加强部位。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为避免加强区太高,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为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7.1.9 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 7.2.2 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当为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时,其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尚不应小于层高的1/12;其他部位尚不应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应小于180mm;
  2 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且不应小于160mm 7.2.3各排分布钢筋之间的拉接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接筋间距尚应适当加密。
  7.2.5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hw不宜小于截面厚度bw 的5倍;当hw/bw小于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力设计值的轴压比,一、二级时不宜大于本规程表7.2.14的限值减0.1,三级时不宜大于0.6;当hw/bw不大于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一般部位不应小于1.0%,箍筋宜沿墙肢全高加密。抗震设计时,剪力墙主要根据抗震等级,墙肢高度和有否底部部分框支结构等条件,确定底部加强部位高度。 (1)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竖向总高度的1/8与底部两层高度二者的较大者,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米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竖向总高1/10。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将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8与框支层高度加框支层以上二层高度(共为三层)进行比较,取二者较大值。
  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无底部加强部位高度要求。
第3个回答  2018-06-19
JGJ3-2010 P46页正文如下: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宜取至转换层以上两层不宜小于房屋高度的十分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