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究竟为什么把溥仪赶出故宫,他做的对不对?

如题所述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是正确之举,也是值得肯定的。在当时,社会各界对于冯玉祥做此事的赞许,也远远多于反对的声音。只是,冯玉祥驱逐溥仪之后的事情做得有点不完满。

1912年,隆裕太后接受了《清室优待条件》,发布了《退位诏书》,标志大清朝正式终结。只是,当时为了安抚清皇室,在优待条件中规定了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王公世爵照旧,并每年拨付400万两白银作为清帝日用,而溥仪和皇室大臣也可以继续居住在皇宫内。宫内的年号、礼仪照旧,同时还保留了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大臣可以继续加谥号,皇室大臣犯法继续由慎刑司处置等等。

看了上面所有列出的这部分优待条件,等于当时的紫禁城不仅仅是一个“城中之城”,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了革命之后的一个“遗毒”。毕竟清帝退位后的制度是共和,不是君主立宪,所以,即使冯玉祥不驱赶溥仪,还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件事。

到了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作为直系重要将领的冯玉祥,原本就被直系内部的吴佩孚打压,与掌握曹锟政府实权的吴有矛盾。再加上奉系张作霖的收买,南方孙中山的争取,冯玉祥决定倒戈。

当年10月,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发动了“首都革命”,囚禁了通过贿选上台的曹锟,解除了吴佩孚的职务,并下令停止对奉军的作战,成立“国民军”。

11月初,冯玉祥将驻故宫景山的紫禁城守卫部队缴械听候改编,这引起了清室的惶恐。故宫内的清室便开始与外界联系,而保皇党也趁乱开始四处活动,清帝复辟的谣言纷起。由此,也可见清朝旧势力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对他们进行打压是必然的选择。

冯玉祥得到消息后,决定尽快驱逐溥仪,并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冯玉祥派军队包围了紫禁城,由鹿钟麟带军队入紫禁城,向溥仪宣读了优待条件,并限溥仪两天内,收拾个人物品,离开紫禁城。之后,溥仪离开紫禁城,暂时住到了其父载沣的醇亲王府,并由国民军保护。

冯玉祥驱逐溥仪,有多个好处。

首先,保护了故宫及其中的众多文物,紫禁城变为了博物院。

清帝退位之后,故宫,以及其内的众多物品,已经成为历史文物,意义非凡,应该属于全体国民,而不是私人财产。可是,溥仪和他的兄弟们,却经常把故宫内的文物悄悄的转移出宫变卖,甚至《四库全书》都差点被他们卖给日本人。

冯玉祥驱逐溥仪之后,将历代玉玺,以及其他存留在故宫内的物品,全部登记造册,收归政府,变相保护了这些文物,避免了文物的进一步流失,就这一点就值得肯定了。

不完美的就是,溥仪出宫时,还是带出了很多珍贵的字画、图书之类的物品,后来辗转于天津、伪满洲国,很多都遗失掉了。

其次,正式终结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存在,历史意义重大。

冯玉祥驱逐溥仪,可能无法彻底阻止清室进行复辟活动,比如溥仪后来又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但是,这一行动,可以让更多国人从精神上彻底与封建帝制分割,让人们不再对帝制报任何幻想。

比如,民国第四位大总统徐世昌,当了总统之后,还派人入宫找到溥仪,请求在他死后给他一个比较好的谥号。而有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入宫见到溥仪,竟然还行跪拜大礼。由此可见封建遗毒,主要溥仪还在紫禁城就不可能彻底被清除。溥仪被驱赶,绝对是正确的做法。

而且,溥仪被驱逐,也有利于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宣传,这是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胜利。所以,孙中山听闻消息之后非常高兴,力赞冯玉祥做得好。

其他方面,冯玉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还可以暂时抑制清室主动勾结外部势力,试图分裂满蒙的企图;同时,还为民国政府节省了每年至少300余万的固定开支,毕竟将溥仪的年例从400万降到了50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紧张。

这里,冯玉祥唯一做的不好的,就是没有严格的将溥仪监管起来,控制溥仪与外部的一切联系,致使日本人乘虚而入,成功将溥仪掌握在了他们手中。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溥仪后来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工具。但是,即使没有溥仪,日本人也可以扶植其他清室成员做傀儡。

这一失误,还是起到了警示意义。后来的国民政府就充分吸取了教训,将下台后的段祺瑞接到了南方颐养天年;曲阜沦陷前,又将衍圣公孔德成接往武汉,避免被日本人利用。

总体上而言,冯玉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只是执行上有些瑕疵而已,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09
历史角度来说,做的对,顺应了历史潮流。
客观角度来说,也做的对,削弱复辟力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共和。
我个人主观角度来说,做的不对,清帝退位也是为国家做了贡献,革命党人的口号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变成了“五族共和”,维护了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毕竟那时候新疆西藏等很多地方都不是汉人。优待清室也是民国承诺的,违背了承诺,没有信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