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出处

如题所述

诗句“芳林新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出自诗人刘禹锡的诗作《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诗句直白的意思是: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蕴含什么哲理是:自然界总是在这种永不止息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生机,延续不断,人类也是如此,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出处】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

【原文】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译文1】

在你叹逝双绝句,使我悲伤奏短歌。

世上空中惊慌所以人少,集中只觉祭祀文化。

芳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现在同这遗憾,听说琴泪尽想怎么样。

【译文2】

吟诵起您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悲伤地写成这首短歌。

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却越来越多。

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

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关键词注解】

1.见示:给我看。伤:伤悼。微之:即元稹,卒官武昌军节度使。敦诗:即崔群,官终吏部尚书。晦叔:即崔玄亮,官终虢州刺史。深分:深厚的友谊。

2.双绝句:指白居易的《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其一云:“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其二云:“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袖,泉下故人多。”

3.集:文集。祭文:祭奠死者的文章。刘禹锡祭奠三人的文章已不存。

4.芳林:春暖花开时的树林。

5.此恨:指友人相继去世的遗恨。

6.闻琴:比喻知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刘禹锡任苏州刺史。元稹卒于大和五年(831年)七月,崔群卒于六年(832年)八月,崔玄亮卒于七年(833年)七月。这三人既是白居易的好友,同时也是刘禹锡的好友。三人相继去世后,白居易写了两首表示哀婉的绝句寄赠给刘禹锡,刘禹锡读后很有同感,便写下此诗作为应答。

【作品鉴赏】

首联叙作诗缘起,扣题。“伤怀”概括作者悲痛之情;“短歌”,既是说篇幅不长,更是说歌悲,因为前人以《短歌行》名篇的,歌词都有悲凉之感。“吟” “使”呼应,“君”“我”关连,与“伤怀奏短歌”的原因,显示“君”“我”都为,“有深分”的逝者悲伤,而“取逝双绝句”的过于伤感,令我悲,又令我为“君”忧(当时白居易六十二岁,多病)。这就引出下面哀悼和劝慰的两层意思,决定了此诗劝慰之意多于哀悼之情,体现了作者的一片真情,一片苦心。

颔联承“叹逝”“伤怀”,直抒对故人长逝的哀痛之作。作者与白居易同年,看到吕温、柳宗元、元稹、崔群、崔玄亮等友人,一一先作者而逝,他不忍离而又不能已于言,于是婉曲言之。“世上”句由“故人少”反衬逝者多,“空惊”表示生者对此触目惊心而又无可奈何。“集中”句由“祭文多”侧面说逝者多,“唯觉”是作祭者经历过多而特别深切、痛苦,精神也似乎恍惚。不是与友人共享生之欢乐,而是无可奈何地看看他们相继长逝,只能通过一篇篇的祭文向他们倾诉死之悲哀,言下沉痛之至。这种生死之恨,作为诗人,作者与白居易同样强烈;作为哲学家,他又有自己的透辟见解。

颈联运用两个形象深刻的比喻,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说明:芳林的永葆芳新,是由于新叶不断地催落陈叶;流水的长流不腐,是由于前波不停地避让后波。自然界总是在这种永不止息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生机,延续不断,人类也是如此。此联形成警策,振起全篇,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寓意深远。

尾联由广阔的空间推进到无限的时间,由自然推进到人类,点明劝慰主题。古往今来,这种与亲人、朋友的死别之恨,是人们共同具有并无法避免的,因为人之生死,正如大自然的新陈代谢一样。有情之人明于此,不须自伤,为哀悼亡友而流尽泪水,对于生者和逝者也没有用处,还是自我珍重。最后以问句委婉劝慰,再次显示了对挚友白居易的深厚情谊。

此诗饱含着对亡友的沉痛哀悼,对挚友的深情劝慰,显示出这位文学家兼哲学家的“诗豪”对待生死、友谊的态度。全诗感情深沉而立意高远,写情委婉而形象鲜明,于悲凉含蓄之中见豪健开朗,正体现出刘禹锡诗的特色。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在庆《刘禹锡集》:此诗“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两句,最能表现刘禹锡此时的感受,也是世上高寿之士晚年时深感伤痛之处。其实这也正是人生的哀伤,即诗中所谓的“万古到今同此恨”,古人如曹操、陆机等人莫不如此。诗中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两句,概述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现象,同时也如同人类新陈代谢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的,可谓警句格言。这两句既可做为诗人无可如何的悲伤,同时也可以看作诗人洞悉自然人生规律的豁达自慰以及慰人之语,正可表现刘禹锡做为诗豪在性格思想上的开通豁达的一面。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5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具体的意思是:新一年的春天来了,嫩绿的树叶把枯黄的落叶推挤着赶走了。这种景象就像是后面的流水被前面的流水推着往前冲一样。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