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君叹逝双绝句·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 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 集中唯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 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这首酬答白居易的诗,写于文宗太和七年(833),时年六十二岁。元稹(字微之)死于太和五年(831)七月,崔群(字敦诗)死于太和六年(832)八月,崔玄亮(字晦叔)死于太和七年(833)七月。这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与刘禹锡也有较深的情分。

太和七年,白居易写了《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

并生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白居易这两首诗是六十二岁时住洛阳时所写,当时诗人因病免去河南尹,改授宾客分司。因了友人纷纷去世,自己又年老、罢官,所以白居易诗中情绪沮丧,消极悲观。刘禹锡见了白居易的诗后,一方面悼念亡友,一方面安慰他,表现了乐观精神。“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这也是刘禹锡能有乐观精神的根本原因。

诗的前四句是悼念死者。第一联交代写这首诗的起因:作者读了白居易两首悼亡绝句,不禁“伤怀”念友,因而写了这首诗。“吟绝句”和“使我伤怀”,因果明确。“叹逝”与“伤怀”,呼应契合。“绝句”与“短歌”,对应无差。第二联写“故人少”、“祭文多”,沉痛而诚挚的感情无所翳蔽,“空惊”一个“惊”字,传出了对友人逝世的突然感觉,“惟觉”一个“惟”字表达了这种感受的突出。“故人少”是客观上友人纷纷谢世,“祭文多”乃主观上伤感累累迭加。这与上文的“叹逝”、“伤怀”密合无罅。

诗的后四句劝慰生者。“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前句从“新”的角度说,新的叶子不断催促替换了旧叶, 一个“催”字, 写出了新生力量茁壮生长,要冲决旧东西的勇气和锐气。后句从“前”的角度言,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浪, 一个“让”字, 表明了前辈对后辈的爱护和谦让。这两句既说明了生与死、老与少都在不断转化的规律, 同时也说明了对于这不可抗拒的规律,新生力量朝气蓬勃, 旧的方面也知时明理。这就劝了友人不要因死者而伤感,也不要因自己年老多病而颓唐,要看到生者的自强不息,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结句以劝友人明白“万古到今”之理, 不必闻琴泪尽, 总结上面两层意思, 以“欲何如”疑问句收煞, 令人遐想, 含义富足。

这首诗反映了刘禹锡进步的世界观,他已初步具备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刘禹锡较之白居易,经常表现出识见高过一筹。敬宗宝历二年(826)秋天,刘禹锡和白居易于扬州初次见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贬斥深表同情,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和诗,就唱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较之白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则充满了奋发精神。太和六年(836)左右,白居易写《咏老赠梦得》,表现了“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谈闲兴,相逢尚有余”的沮丧情绪,而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则发出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高亢之音。刘禹锡以进步思想为指导,以生活为依据,运用形象化的诗句劝勉友人,也就把深刻的哲理溶合于形象之中,读之口颊生津,思之益智明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