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请问语文高考时总会出现一道类似阅读的文言文大题.
由选择题和翻译组成.
如何将文言文看懂.并能将翻译写出来?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1)、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4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
  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上少失分,不做一些专门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的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了,关键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拿出一段文本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译得出来;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译不出。先从熟悉的语段、句子着手翻译,做到信、讲究达、追求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恐怕也可驾轻就熟了。
  在平时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低”,许多人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就不屑于落笔翻译,这种态度是必须克服的。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要踏踏实实地训练一番,切不可等闲视之。
第2个回答  2010-02-23
额,我不知道,现在的高考题型究竟改到什么样子了,不过我记得以前是三道选择加两道翻译。
看完文言文之后,先不要急着答题,先把最后一道选择题也看了,因为最后一道选择题,一般都是考理解的,可以帮助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技巧上的
至于知识上的,我只能说,平时积累了,高考考的一定都是平时做题见过的,这个是真理,一定要记牢,平时做题的时候注意一下常见的,经常整理一下
翻译……
翻译考点都是固定的,主要就是固定句式,固定短语(譬如,所以……要翻译成……的原因),还有就是实词解释,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
然后做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把句式看懂,落下来,再慢慢翻译,多翻译一点就能多得一点分。
总之,还是积累最重要
嗯,以上,希望有所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7-18
1,先通读全文。在都第2遍前先看题目,再把题中关键字在文中标出,理解,翻译,做题。(选择)
2,信,忠实原文;达,句意通达;雅,句子流畅;可先将句子在文中标出,划出几个词义区间,联系上下文翻译即可。(翻译)
第4个回答  2010-02-24
多读一些文言文的文章,对特殊用法要掌握,对通假字要熟悉。这不是一下就会的东西,也是靠平常的积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