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的注意要点

如题所述

一、 高考测试的方式
文言译句的考查方式综合性非常强,字词句式等语文知识都要反映出来,这种题很能考核学生的文言整体素质。
二、 文言翻译的注意点
1、 要适应新题型
以往都是从文中挑出两句,让考生翻译,今年高考翻译的题量和分值均有提高,对此得较快适应才是。
2、 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 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三、 文言翻译的原则
1、 译文做到"信""达""雅"
(1).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2).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同时要与上下文文气贯通一致。
(3).雅。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在"信""达""雅"三者之中,又以"信"为最重要。
2、 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字字落实,译文在原文中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征和风格都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作为考试,基本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才采用意译的手段。
四、 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一)直译的方法
1、 扩张翻译 (扩)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⑴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如:
鼠(老鼠)度其无他技(1998年上海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亲近 )
⑵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
素之一)。如:
终不辱(玷辱)于愚(愚蠢)僧俗(庸俗)士之剥凿(开凿)也(1998年上海题)
⑶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
盗惧(害怕)吾闻(知道)其过,是有耻恶之心(2001年上海春季题)
练习:、君恶闻其过,则忠化问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2003年全国卷)
对译:①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对译: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 换成今语 ( 换)由于语言发展变化,文言中不少词已用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代替了。要准确地翻译出原意,就应该进行词语替换。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竟然、辩驳)
②先生之说,诚可谓苦口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对译: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3、 照录不译 (留)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可保留。 关键是要学会根据文段意思推断这些词语。
例:宰臣令狐峋恶之,乃罢仆射,仍加检校司空,守太子太师。
4、 删掉不译 某些虚词,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和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
如: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5、 补充省略 文言文中常常有成分(主、谓、定、介等)省略现象,其省略是无规律可循的。判断其省略了什么,只有根据语境准确地把握前后句的关系,才能确认,不象现代汉语那样有规律可循。因此,翻译时,必须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将跳跃的内容都补出,才通顺。
如: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
6、 调整语序 古今汉语在语法基础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可忽视。在翻译时,必须把古汉语的语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上。特殊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使动句、意动句、被动句等;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动词活用作状语等。
如:①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②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7、拆分双音节词。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994年上海题)
"无聊"在该句中是两个单音词,需拆开翻译,"无"应翻译成"没有","聊"应翻
译成"依靠";而不能翻译成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以上“留、对、换、删、拆”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至于具体采用何种翻译方式,还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
(二)意译的方法
1、转述法 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格,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与要求,其意思也会不明确。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达,这就是转述法。
2、凝缩法 文言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意译出来,称之为凝缩法。
五、翻译的具体步骤(三步九法)
览 ← → 析 ← → 解
留 连 跳 补 换 调 选 猜 套
六、文言翻译错答探究和备考对策
(一)失误原因探究
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例: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高考卷)
误译: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
2、以今释古 、望文生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有了变化,因此,要根据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释古 、望文生义 。
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造成遗漏
如: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
4、词语翻译不恰当
5、没有译出通假字
6、只译出大意,不能将关键词、关键句式的翻译落实到位。
7、不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受现代汉语的干扰,因而误译。
8、只注意翻译句子本身,不顾全篇以及上下文,断章取义,造成句子的误读、误解和误译。
(二)备考对策
1、适当阅读一些文言语段,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适当加强文言翻译的训练。
2、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悉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
3、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4、按照正确的 步骤答题:
①认真阅读原文,把握全文主旨及基本思路。
②重点审读要求翻译的文句及其所在的文段。把握语言环境。如句子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上下文的关联和照应等。
③找出该句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把握该句的句式,包括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④按照翻译的要求写出译文。
⑤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验,并作文字上的必要修改。

参考资料:http://www.lnyuwen.com.c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