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什么?

如题所述

1、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毛泽东

2、《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袁阔成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

4、《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俄)科洛克洛夫

5、《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日)吉川英治

6、《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易中天

7、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潘知常

8、《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刘再复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在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上,有着很明显的倾向性,即“拥曹反刘”的倾向,全书的节奏主要沿着蜀汉走,诸如第一回就是刘关张闪亮登场。在作者看来,蜀汉集团就是价值取向的终极。

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作者极力讴歌维护的理想的高大上集团,却无情地失败了,等于是价值的终极端被撕毁了。刘备的死、关羽的死、张飞的死、诸葛亮的死,这些章节的文字都能显示出作者的叹息之情,甚至还是书的高潮部分。

关羽死了,还不罢不休,追吕蒙之命,惊破曹操之胆,这当中其实寄托了作者的不甘。而对于曹操的死,则未免有微词,一方面肯定曹操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又说:“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作者寄托了理想的蜀汉集团,没有对得起作者的主观愿望,在历史的潮流中以失败者的姿态被淘汰了,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就叫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

当然,蜀汉集团被塑造成古代理想的终极,也有历史的积淀,起码在唐朝的时候,民间说“三国”的时候,老百姓听说曹操败了,就开心大笑,听说刘备败了,就伤心地哭。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还是有其社会基础的。

而诸葛亮的《出师表》,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成为仁人志士的励志典范,从杜甫到岳飞到陆游,《出师表》都是上佳精神食粮。文学作品的取向,还是植根于大众的。

《三国演义》用了极大的张力去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趋势,英雄豪杰的主观能动与历史客观规律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双方有时候是撕扯的。

例如诸葛亮有北伐的壮志豪情,却饮恨以终。即使是取得了成功,却转眼成为陈迹,即“是非成败转头空”,当下的光鲜成为他日的故迹,也叫人悲从中来。

中国传统的审美有一个领域,叫做吊古。吊古总是充满着沧桑悲凉,其实并非一种消极情绪和负能量,而是以一种跳出局部圈子从整体观照历史的眼光,曹操也好,孙权也好,刘备、诸葛亮也好,关羽吕布也好。

一方面是历史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却是转瞬即逝的流星,个人功绩的短暂和历史的无限所形成的矛盾,恰好是一种充满张力的悲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解读空间还很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5

毛泽东如何品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人物:历史唯物观,是根据时空的客观环境来臧否人物的。封建史家的笔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三国演义》里的好人坏人,通常是以对"汉室"忠心与否而界定的。千古评说,是是非非。

毛泽东是以统一、进步为标准的。他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他指的是三国创建人曹操、刘备、孙权和他们的文臣武将。毛泽东高度评价曹操,他赞同鲁迅的评曹操,"总是非常佩服他"。

为曹操翻案,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大热点。毛泽东多次称赞曹操。在北戴河高歌《观沧海》时,他写下了《淘浪沙》。在此前后,他还以如椽大笔,抄写《龟虽寿》乐府两份,分别赠与正在养病的林彪和胡乔木。

毛泽东也是肯定诸葛亮的。他多次引用有关"三个臭皮匠"的谚语,又爱唱《借东风》、《空城计》等有关诸葛亮的京剧折子戏,更多的是讲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1950年,他对董其武说:"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诸葛亮与刘备的鱼水关系和七擒孟获的故事,更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

毛泽东从民族情感和伦理规范相融合的视角,加以解剖和演绎,以其独具的政治思维特色,给予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以崭新的含义。老舍认为鲁迅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塑造是十分精彩的,个性鲜明,生动。鲁迅认为写过头了,其实不然,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稍过一点愉到好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表达一个人物事迹,不也是稍加渲染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03
作家杨大侠指出,短短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因一部《三国演义》脍炙人口。又因罗贯中的生花妙笔,使曹孟德“白脸奸臣”的形象源远流长。
第3个回答  2020-02-28
三国演义讲述了许多精彩的典故和故事
第4个回答  2020-12-22
存储为王 败者为寇 ,曹操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