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家点评(推荐)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道,刘备兵败暂时依附曹操,他怕曹操发现他有宏图大志,便以种菜浇园的方式来韬光养晦、遮人耳目,打发时光。

  那时大概是夏天,枝头梅子青青。当刘备正在后园浇菜的时候,曹操派人将他请入相府,他正满腹狐疑,心想曹操叫他来会有什么事儿呢?

  曹操见了刘备,第一句话就是:“在家做得好大事!”

  这一句话正刺中刘备长久以来虚伪的掩饰,因此使刘备的心悬起来了,当时吓的他面如土色。好在刘备这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接着曹操解释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虽然是极其简单的一段对话,却是一波三折,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不断地设置悬念,紧扣读者心弦。的确很精彩,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

  后来他们二人来到了相府的一座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开始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长谈。这一段谈话,看似朋友之间的一次闲聊,随意而闲适,但却处处逼近心灵,时时暗藏杀机,充分显示了刘备的机智权谋和随机应变的才能,也充分展示了曹操这个政治家、阴谋家的心胸气量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们谈话的话题是随地选择的,由于当时是“聚雨将至,天外有龙挂”,于是他们的话题就随地选择了,看到了龙,他们就以“龙”为话题开始了这次长谈。龙,是中国古代最神圣、最神秘、最伟大、最至高无上的一个图腾,它象征着九五之尊,象征着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能成为龙”是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终其一生的向往和追求。

  特别是曹操,当时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手下兵精粮足,谋臣勇士极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野心家,“能成为龙”是曹操昭然若揭的阴谋和追求向往。

  请看曹操是怎么发问的: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接着曹操便发表了一场演说,表面看似说什么是龙,其实是谈他自己的志向,谈他自己的抱负和心胸。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刘备怎会不识英雄?
  凭刘备的眼光和韬略,天下的英雄当然会是了如指掌的。但他当时在人家的曹操屋檐下苟活,苟且求生存,他没有实力和曹操抗衡,因此他要保持谨小慎微、他要韬光养晦,他要保存实力,以图他日龙腾天下!他怎么能表白他的心胸,他的志向?于是他只能言不由衷,只能选择作一个平庸的人,就像他平日里选择作一个种菜浇园的农夫一样,以一个平庸者的眼光看世间的人物。在当时来看,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当曹操问他可知当世之英雄时,刘备就以一个平庸者眼光说了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的刘表刘景升、益州刘彰刘季玉、江南的小霸王孙策、还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是当世之英雄,但曹操均以十分傲气和霸气的语言给予一一否定,曹操一边喝酒,一边评点天下的英雄人物,居高临下,谈笑自若,大有王霸之气,说什么:“袁术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那么,评点完天下的英雄人物,在曹操看来,谁才是天下的英雄呢?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这句话一出,使刘备大为吃惊,原来自己的那点韬光养晦的小计谋,早就备曹操看出来了,于是他吓的把手中握着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了。好在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于是他借助雷声大受到惊吓轻轻地掩饰过去了。

  仔细品味这一部分,就会发现刘备曹操大搞心理战术,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攻我守,你守我攻,不断地用对话逼近心灵,而且两个人的语言很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身份、地位。

  曹操作为兵精良足、纵横天下、割据一方的诸侯,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有实力的丞相,当然他的谈话就是要显得十足的傲慢、大度,显得很有王霸之气,仿佛雄视天下不可一世的人物。但刘备呢,小说写到了第21回,他经历了斩黄巾、征董卓、征吕布、征袁术这些战役,虽然没少东奔西跑,没少出力流汗,但还是没有夺得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兵微将寡,只能暂时依附曹操,在人家的屋檐下求生存,他怎能不时时处处保持谨小慎微呢?于是他的话语就只能显示出谦逊、低调、甚至低声下气,再加上平庸和无为了。虽然如此,但刘备具备一个英雄人物的素质和潜能,他胸怀大志,知人善任,腹有良谋,这些都是曹操所以器重刘备的原因,也是曹操将刘备归入英雄之行列的重要原因。

  其实,平心而论,凭曹操的聪明和眼光,当时是应该看到刘备种菜浇园的掩饰和计谋的。但当时曹操为什么没有指出刘备的破绽,并借机杀掉刘备呢?我想大致有这两个原因:一是,曹操为实现王霸之业,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如果杀掉很有名望的刘备,天下的精英人才便会望而却步,这样不利于他笼络人才,完成雄霸之业;再者,刘备当时没有任何实力和他抗衡,再加之刘备实施韬光养晦的谋略遮人耳目,看起来很归顺曹操,循规蹈矩,没有任何异心和企图,这就无形中给曹操吃了定心丸,使曹操不再怀疑刘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