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情感目标应怎样渗透

如题所述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渗透在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它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提升了学习观念的先进性;信息技术的多重化,构建了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促进了学习策略的多元性;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增加了学习评价的综合化。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把素质教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使信息技术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这是摆在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以下就素质教育之于信息技术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树信息教育素质观,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校教育、学科教育、课堂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这个主阵地,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观念。 纵观国外经济的迅速发展无不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标准实施为契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一个穿针引线的主导地位,起着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及参与者。而堂课上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努力完成自己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直接主动地去参与探索新知,学生才能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的练习或操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弹性地选择和完成教师指定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电脑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电脑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对电脑的长期兴趣尤为有效。每学期末,各位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都要统计学生成绩,算出总分、平均分,进行成绩分析。这项工作烦琐而易错,工作量大。我在excel教学中引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公式或函数解决。当学生看到用自己利用excel,相当轻松地作出了各门课程的成绩平均分、自己的总分排名、每个班级各门课程的平均分时,都非常兴奋,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在word教学中还组织学生设计每个班级后面的班级板报,设计校报等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学生的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说明学生的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用。良好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学方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利用任务驱动法。 上课之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且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的结果,让学生自学教材完成任务。 2、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完成任务。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当学生阅读完教材,此时学生往往似懂非懂,然后教师提出完成任务的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边看边讨论,讨论之后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但理解仍是零乱不系统的,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讲解难点。 3、完成任务中出现问题,要善于利用帮助。 教师应当用专门的时间详细讲解WINDOWSXP操作系统或软件自带的“帮助”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随时调用“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每当出现操作上的疑难问题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