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作品《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韦启昌译)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写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求证

叔本华的作品《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韦启昌译)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写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求证:那个书名是比较正确的?到底是“意欲”还是“意志”,也顺便解释下这个词。希望有稍微专业的人士回答,谢谢!

英语翻译的原因,都可以的。韦启昌先生把叔本华的意志翻译为意欲,这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也可以看出,韦启昌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可惜的是,他没有完全翻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据我所知,只有两个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较好。

英文翻译

现存《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五个英译本中,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被翻译为三种形式

  1)在Kemp(1883)和Berman(1995)的译本中,书名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Kemp译本将Vorstellung译为idea的原因在上面已经有提及,另外需要的注意的是,因为叔本华在WWR第一卷第三部分“作为表象的世界再论”中曾集中讨论过跟柏拉图理念(Platonic
Ideas)相关的Idee,Kemp将Vorstellung译为idea后,将Idee译为Idea,以示区分。而根据Berman的说法,idea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更加显得那么不笨拙。

  2)在Payne(1958)和Janaway(2010)的译本中,书名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征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Payne在1957年的WWR翻译序言里认为,Representation是英语中最好的能传达Vorstellung含义的单词,这也是法语和意大利语WWR译本的选择。Pyane同时也提到了Kemp译法可能产生的Idea和Idee的混淆。Janaway大致遵循了Pyane的观点,而尽管representation和presentation有差异,但是他们更愿意使用前者这个更加传统的术语。

  3)在Aquila(2007)的译本中,书名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Presentation),Aquila给出的原因是representation不必要得引入了这样一种涵义:存在于脑海中的一个definite
item只是一个副本,刻画或替身,而不是这个definite item本身,“‘presentation’ resembles Vorstellung in
suggesting simply the occurrence of something’s coming before the mind or
entering into its conscious experience”

中文翻译

叔本华WWR最早的中译是由台湾刘大悲翻译1976年由台北志文出版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刘译文只是译出了WWR的一部分。WWR的第一个全译本,也是至今唯一的中文全译本由林建国译出,林译本最早由译者自费印行,并于1974-89在台湾远流公司出版,可惜林译是由Payne英译转译过来,并不是由德语翻译。

  叔本华WWR流传最广的中译本则是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译根据的是E.Griebach编莱比锡1859年版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第一卷译出。但是据我了解,叔本华第一个全集是1873年由Frauenstädt编辑后来在莱比锡出版,而对于石译说依据的版本,除了一篇高宣扬写的《音乐式的哲学:纪念叔本华逝世150周年》中看到外,并没有见其他人有提及或使用。一个相关的是由E.
Griesbach编辑,1890年在Leipzig出版的叔本华全集。

  对石译中版本信息的另一种理解则是,石译根据的德文是1859年版的《作为意志与表现的世界》(WWR第三版在1859年出版),而“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第一卷”指的可能是E.
Griesbach编辑的版本。但是考虑到高宣扬的引用,我只能说这是一件比较神奇的事情。[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