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石刻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中国北朝至明代的碑刻、造像及摩崖石雕群。在陕西省耀县城东2.5公里药王山上。山因唐代名医孙思邈隐居于此而得名。药王山在北朝时始凿佛教造像,隋唐两代曾建有宝云寺,并广开造像。唐代以后,为孙思邈建祠,存留下一批与孙思邈有关的碑石。将耀县城内保存的造像碑移置药王山陈列。药王山石刻集中在显化台(又称北洞、太玄洞)、升仙台(又称南庵)2处,包括历史名碑、 造像碑石和摩崖窟龛石刻造像3部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名碑共150通。绝大部分是与孙思邈有关的历代诏告、题记与诗画等。特别重要的是明刻《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两种均为两面刻。《千金宝要》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下来,共刻 4石。《海上仙方》为1碑,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枕上记》,第2部分为《养生铭》,第3部分是各种病症单方。这些医药治疗方法和卫生知识,是孙思邈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知识和自己一生实践经验而汇集的精华,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著名者有北周天和五年 (570)《法师张僧妙碑》、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发现。
造像碑石包括清末以来在耀县附近地区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 100余通,其中著名者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正光五年(524)《仇臣生造像碑》、北周武成元年(559)《绛阿鲁造像碑》、隋开皇十五年(595)《张和仁造像碑》等。这些造像碑有四面、三面、二面、一面不等。龛内浮雕佛、菩萨,龛边浅雕天王、供养人。碑上多有刻字。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题刻内容、文字书体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都是研究佛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药王山文物保管所,国家多次拨款对药王山石刻进行收集、加固和维修,建立了造像碑石陈列馆,加固了石刻造像,并用石条砌筑了保护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1
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众多除大量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动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历代记事碑三百余通现列举一些名碑如后。
正在加载药王山
石鼓文碑:
唐拓本石鼓文清顺治十六年刻碑用四块巨大的华原磬玉石刻成刻石有石鼓文658字并录有与全文相应的658字石鼓文音释。刻石还录有韦应物、韩愈、苏轼分别在不同年代作的《石鼓歌》邑人左重耀撰的《刻石鼓文铭》。刻石依据版本是由唐韩愈亲校由宋苏轼所藏再传于李文正之手最后由明末御史邑人左佩玄得到左佩玄之子左重耀与耀州知州唐输辅所刻。
魏文朗造像碑:
北魏始光元年(424)造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造像十四尊人物三十六众铭文八十八字并有狮、虎、鹿、车骑等浮雕和线刻。造型生动布局得体刀法粗犷铭文完整为造像碑中精品。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造四面三龛有佛像九尊及供养人线刻像十铭为四面刻制计一千二百余字书法古朴楷中有隶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变楷的珍贵资料此碑拓片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书法、雕刻被誉为“三绝”。是一种罕见的楷书。
三县邑子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造北地郡宜君同官、土门三县邑子二百五十人合造首身座齐全雕工精细。碑高二点二米宽零点九五米厚零点三米为药王山现存造像碑中最大最完整最精细致的一通。
张僧妙法师像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刻立。蟠首方座上有圭额。额文楷书共一千零三十八字以书法健美著称于世。《陕西金石志》录有全文《鲁迅日记》、《鲁迅书帐》均有记。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北魏(年代不详)造四面两龛佛六尊有铭文北地郡泥阳县道民七十一人造碑身正面绘有《天界图》日作园形中有黑线可能是古代对太阳黑子的描绘。碑阴刻碑顶竿、高跷、叠罗汉、相扑、假面戏、竹马戏等《百戏图》。也是古代杂技艺术实物史料。
孙真人祠记碑:
宋元丰四年(1081)碑金大定九年重刻立石碑额有金代画家杜穆所绘《孙真人新堂图》碑文二千五百余字是研究药王山沿革、地貌、形胜及孙真人隐居旧址生平事迹、传说等的宝贵资料。
龟蛇碑原碑刻:
于元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刻立石现存两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龟座碑身正中阴刻“龟蛇”两个大字各半米见方二字若象形龟如乌龟爬动蛇字蜿蜒盘曲活灵活现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为元代著名道士谭真君书。在南庵者附刻于《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