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为什么中德有合作

如题所述

错了,兄弟,中德合作到1937年就停下来了

按照历史学界的算法,二战时1939年爆发的


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德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让中华民国与德国结成了一个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在第二次日中战争之前。从清王朝遗迹上站起来的中华民国,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军阀割据,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着。国民党通过北伐,在1928年从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此时,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昭现。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则需要稳定供应的原料供应。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期,这种关系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37年中日战争爆发结束只持续了不到四年时间


1933年,因大萧条的影响,中德贸易比30年和32年略有下降。[7]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陷于困顿,但是德国工业,进出口商和国防军都想从发展中获得利益。直到奉天事变前,中国工业化的进展并不顺利。奉天事变让满洲里变成了日本的傀儡国,并直接导致中国的工业政策重心朝向以抵抗日本侵略为目的的军事和军备工业发展。它刺激中国经济走上一条以国防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巩固了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933年,纳粹党掌权使中德政策走向变得清晰。在此之前,德国的对华政策是充满矛盾的,魏玛政权的外交大臣极力鼓吹政府应在东亚地区保持中立,并反对国防军工业体系直接和中国政府进行合作。那些进出口商因为担心中央政府会在他们的生意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自然也是鼎力反对。但纳粹政权推行的是战时经济政策,动员全社会扩大生产并对诸如钨、锑等重要的军需材料以及各种原材料进行战略储备。而这些原材料中国都可以大量供应。因此,从这个时代开始,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成为了德国对华政策的推动力。 1933年5月间,汉斯•冯•希克特将军到达上海并担任资深顾问为经济和军事发展提供建议。同年6月,他在给蒋介石的《给元帅的备忘录》(Denkschrift für Marschall, memo for marshal)中描绘了他对中国工业化和军事化规划的大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9
二战中中德没有合作的,二战前有一段蜜月期——从33年元首上台到37年中日开战,仅此而已。但即使互相宣战,中德两国也没有正面交战,只是名义上的处于战争状态而已,中德两国之间感情不错,元首瞧不上日本盟友,但对中国感情很深,即使是中日已经开战,德国还是提供过一些帮助,后来迫于日本压力才停止援助。校长也对德国情有独钟,蒋公子曾经在德国国防军受训过,校长也说过欧洲只有德国有可以学的东西。
不过说到底,两国合作的最根本原因是国家需要:德国需要原材料,例如钨(虎式的穿甲弹材料)矿、锰矿等等,而中国需要军工技术及产品,其它欧美列强不提供,因此两国一拍即合,两国之间是原材料换成品的合作关系。
第2个回答  2015-07-01
错了,兄弟,中德合作到1937年就停下来了
按照历史学界的算法,二战时1939年爆发的

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德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让中华民国与德国结成了一个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在第二次日中战争之前。从清王朝遗迹上站起来的中华民国,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军阀割据,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着。国民党通过北伐,在1928年从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此时,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昭现。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则需要稳定供应的原料供应。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期,这种关系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1933年,因大萧条的影响,中德贸易比30年和32年略有下降。[7]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陷于困顿,但是德国工业,进出口商和国防军都想从发展中获得利益。直到奉天事变前,中国工业化的进展并不顺利。奉天事变让满洲里变成了日本的傀儡国,并直接导致中国的工业政策重心朝向以抵抗日本侵略为目的的军事和军备工业发展。它刺激中国经济走上一条以国防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巩固了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933年,纳粹党掌权使中德政策走向变得清晰。在此之前,德国的对华政策是充满矛盾的,魏玛政权的外交大臣极力鼓吹政府应在东亚地区保持中立,并反对国防军工业体系直接和中国政府进行合作。那些进出口商因为担心中央政府会在他们的生意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自然也是鼎力反对。但纳粹政权推行的是战时经济政策,动员全社会扩大生产并对诸如钨、锑等重要的军需材料以及各种原材料进行战略储备。而这些原材料中国都可以大量供应。因此,从这个时代开始,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成为了德国对华政策的推动力。
第3个回答  2015-06-23
二战前中德关系是蜜月期。那时候德国对中国大量军售,并且派遣大量德国军事顾问来华帮助改变中国军队。包括中央教导总队在内的一大批部队都是完全按照德式编制建立起来的样本师,并且各个师都配有德国顾问。这些师除了重武器外其他编制几乎与当时德军编制武器相同。希特勒那时候几乎是把能卖的全卖给中国了。主要是轻武器,还有钢盔什么的。你看很多战争影片里有驳壳枪,那东西就是当年大量进口的冲锋手枪,来弥补中国部队的火力不足的问题。那时候德国顾问团团长是冯·法肯豪森将军,有部电视剧叫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知道不?里面那个将军原型就是他。后来37年开战后德国还向中国继续出口军备,并且德国军事顾问也参与过一些战事,如果从37年开始算二战开始,那么二战中第一个阵亡的德国军事是死在日本人手里的。之后日本要求德国承认伪满洲国,德国就与中国绝交了。楼上那两个资料也不去差就来说敌对和没多少来往。
第4个回答  2022-10-15
1中国需要德国的工业,德国需要中国的资源,互助互利,合作共赢
2德国为了扩军备战,需要钨砂这样的矿产,而中国是最大的产国
3蒋介石和希特勒之间有共同的反苏立场,蒋介石也在中国推行过法西斯主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