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做出了什么贡献

如题所述

希望对你有帮助:一、精简机构,改革吏治,创建科举制。隋炀帝即位后,曾在官制上作了大胆改革。"其一,废除三师、特进官。其二,废除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其三,改三卫为三侍,废除直阁将军。其四,尚书省六曹,原各设侍郎六,计三十六侍郎,改为每曹各设侍郎一"。这些改革,一方面裁减了冗员,精简了中央机构;另一方面,又抑制和削弱了周、齐显贵的势力,是切中时弊的。炀帝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是废州置郡。"郡设太守,直接辖县。过去军事重镇、军事政治统由州刺史统管,废州改郡后,于郡别设正副都尉,主管军事,郡太守不得与闻"。
隋炀帝功绩较大的是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主要是进士科的建立,这为选拔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也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现象,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另外,隋炀帝还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将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错误,法律的严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将一些残酷的法律条文取消,或者是减轻处罚程度。但这也仅是表面文章,像是沽名钓誉。在隋炀帝统治晚期,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残忍了许多,不再按法律做事,专断性很强。
二、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和运输。隋炀帝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历史上不少人认为他主要是为了游赏玩乐,这种看法,值得推敲。隋炀帝的《营建东都诏》讲了营建东都的理由。洛阳地形险要,“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且位置适中,便于向山东及江左、淮海一带安施兵力机动。隋开皇十年,平定不久的陈国故境,多处发生叛乱,攻陷州县,杀死隋官。仁寿四年,隋文帝刚刚病故,汉王杨谅又在并州起兵造反,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南服遐远,东夏殷大”,使炀帝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上杨谅谋反被诛后,“并州移户复在河南”,急需加强控制。因此,隋炀帝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公元605年,即隋炀帝即位第一年,他让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二百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在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隋炀帝修建洛阳城,是从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的。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传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的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的取得粮食,也相应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另一个工程就是大运河的开凿,开凿通济渠与营建东都洛阳是同时进行的。炀帝开凿通济渠、永济渠等,首先是为了沟通漕运,达到“水路通,贡赋等”的目的,以保障东都和京师的供应,特别是统治集团日益增长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的供应。其次,也是为了从水路把江都和洛阳联系起来,加强对江左,淮海的统治,并为用兵高丽做准备。同时,不管炀帝的主观动机如何,开凿运河在客观上也适应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南北割据,曾经影响了商业的发展。隋王朝统一全国以后,为手工业发展、交换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隋文帝时,即为扩大商品流通作了一些工作,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治道路,设置驿站等,但靠陆路交通、人背肩挑、畜力运输,远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这样,疏浚河道,开凿运河就成了适应历史发展要求的进步举动。
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水运大动脉。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的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大运河还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从经济上来看,不能不说和大运河对物质供应的有力保证有很大的关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他在位也就是十四年的时间,其他方面不谈,单就大运河一项,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充分肯定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如果我们大胆的设想一下,没有大运河,或许唐太宗李世民也会去开凿的。所以,贞观之治的功绩里面,是不是有一点大运河的因素呢?
三、文化方面的贡献。隋炀帝爱好图书字画,“初西京(长安)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隋炀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与东都(洛阳)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简为三品,分置西京(长安)东都宫省官府,其正御书皆装翦华净,宝轴锦裱,于观文殿(洛阳)前为书室十四间,窗户妆褥厨幔,咸极珍丽。每三间开方户,垂锦镘,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厨扉皆自启。帝出,则垂闭复故”《隋书�6�1经籍志》还记得更清楚,他把五十种副本分为三等,上等用锱轴,中等用绀璃轴,下等用漆轴,又把魏以来古迹名画“于观文殿后筑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籍,西曰室台,藏古画”。
隋炀帝如此喜欢图书字画,在古代帝王中是少有的。因此隋代时间虽短,但《隋书�6�1经籍志》中所记录的图书都是比较好而最完整的,这 与隋炀帝爱好图书是分不开的。隋炀帝还兴办学校,访求遗失的图书,并加以保护,还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四 、开发西域。隋炀帝向四处用兵扩张的野心从即位第一年就激发出来了。这年,北方的契丹族侵扰营州,被隋炀帝派出的将领韦云起击败,这使杨广用兵的信心倍增。两年之后,杨广开始大规模的开发经营西域。在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张掖和西域商人进行贸易的,隋朝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物。后来,裴矩上疏主张开发经营西域,并说:“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这激发了隋炀帝建立像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功绩的强烈愿望。但是,隋炀帝所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白白的浪费了国家巨大的财富。
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来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但隋炀帝为了开发经营西域,还是派兵做了一些统一工作,“如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为了开发西域,隋炀帝付出了很大代价,消耗了国家巨大财富。但是开发西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首先,达到了征服西突厥和吐谷浑,加强隋代中央集权的目的。西域开发后,许多国家都倒向了隋朝,成为瓦解西突厥和吐谷浑的同盟军。其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人民的友好往来,这为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西域道路的畅通,使中原与西域诸族人民进一步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减少了隔阂。再次,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由于通西域后消除了边患,沿边郡县的经济发展有了保证,也给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又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中西交通。从上可知,隋炀帝开发西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利多弊少的,其结果只能是促进隋代的强盛,而不可能是使隋朝走向灭亡。《隋书�6�1炀帝纪》说“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会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籍”。即位之后,“地广三代,威震八 ,单于顿颡,越裳重译”,对隋炀帝给予了应有的肯定,连对隋炀帝成见很深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隋氏之盛至炀帝极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15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第2个回答  2014-03-15
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