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题所述

初中语文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高中语文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逐步推进。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一入高中便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初高中语文学习“断层”的烦恼。因此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比较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淡化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古诗文“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考试大纲有“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都能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存在着重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语法专项训练少或者根本不训练等问题,这也是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表现出的严重的语法断层现象的原因。
又因考试大纲“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要求,初中老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没有对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语法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做题时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相关知识,但也都被教师淡化处理。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于初中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理解文言作品的基本内容,重点篇目能做到熟练地背诵,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标准的突然提高令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措手不及,语文成绩有所下降。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状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考点,但要求则不尽相同: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2、作文教学。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4、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应对措施
1、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
研究初高中本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初、高中各本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如果高中教师没有仔细研读初中教材,在高一期始,以巩固学生基础为目的对某些初中必讲的进行了重复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片面认为自己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会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在某某知识点(如文言各项语法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出具体细致地讲解,又会使学生感到高中语文之难,压力之大,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中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2、具体篇目力争做到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教师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这样在学生对高中课文的理解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析《荷塘月色》(必修二)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温习初中时学过的《春》以及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并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再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时,教师可将之与初中学过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卖炭翁》属讽喻诗,作者点明此诗 “苦宫市也”,并在诗中揭露出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白居易在此诗中借写琵琶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这样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对白居易的诗风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3、加大语法教学力度。
由于初中教师没有对语法进行系统的讲解,而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又没把语法列为教学计划之中,所以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①、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讲解语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再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②、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语言现象。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语,对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不能理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就会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写是内容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又如“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如果不知道“苦”是使动用法,那么,这句话根本就不成其为一句话,因为“苦”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
如《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讲解这个句子,教师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但如果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这句的结构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个整句。要让学生理解“席”“包”“囊”属于句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三个并列短语联合做“意”的定语。全句气势贯畅而有变,显示秦之雄心,加强了学生对文章总体上的把握。
③在练习题中讲解语法知识。
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A、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前者中对虚词的考查近年从关联词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词义外,也要根据词的搭配对象、词性等语法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后者所谓病句是指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B、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C、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D、现代文阅读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复杂的长单句,必须作语法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后者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考生答题时词不达意,就是缺少语言表达训练,而用语法知识就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E、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教学任务,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才能未雨绸缪,决胜高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8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首要任务、关键步骤便是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但针对当前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中仍然存有诸多衔接不合理、不顺畅的地方或问题,对教学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差异
(1)学习心理差异。此方面差异多因初高中校园环境变化所致。一般情况下,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时,学生多为就近入学,学校多离家较近,因此,在学习环境上也比较熟悉。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则面临着新校园、新教法、新同学、新老师及新要求等。这些突出变化除了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外,还会出现一种迷茫感,此种心理反差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心理焦虑与不安。所以部分学生会对高中语文学习不适应,认为高中课堂缺乏活力,高中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心等,甚至有个别学生还会由此而产生厌学心理。(2)教学目标差异。此方面差异多由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所致。通常情况下,初中阶段的任务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而对于高中阶段,则为向高等教育、乃至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其对于学生的要求便为口语交际、写作、阅读及识写字等;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则为发现与创造、思考与领悟、积累与整合、应用与拓展及感受与鉴赏。基于某种意义而言,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在着重点上,更偏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积累,而对于高中阶段,则注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并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当中。(3)教学内容差异。此差异由初高中不同的教材难度所致。对于初中教材内容,则具有坡度缓、要求低、难点少及密度小等特点,另外,无论是单元还是课文,均详细的指出了课文重点与预习内容,另外,还包含有作文训练、听说及阅读等,具有比较完善的课后练习设计,有序、合理的知识层次安排,可便于学生的切实掌握。但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其往往立足于高考,内容坡度陡、要求高、难点多及密度大,另外,在教材上,还有选修课与必修课之分。高中课文在篇幅上也长于初中,在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上,通常渗透或掺插有个学科知识,体现的是高中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二、强化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一)提升语文教师衔接意识
语文教师乃为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高效衔接的关键,因此,其衔接意识的高低,会对能否顺利完成衔接起到直接影响,另外,还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针对当前课程目标而言,其仅规定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但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则未作出明确规定。所以要想强化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高中语文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据相关调查得知,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衔接意识方面普遍缺乏。一些教师认识程度不深,即使有文件或要求发布,也仅抱着应付态度来落实,仅单纯性的用几节课便结束了衔接工作;此外,部分高中教师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所质疑,认为学生具有较差的基础等,这些均会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影响。对此,需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此乃保证所有对策均可实施的基础与前提。可通过召开高一学生代表座谈会、召开初高中语文教师座谈会、组织高中语文教师到初中听课、组织高一新生摸底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基本情况给予全面掌握,提升教师的衔接意识与效率。
(二)做好心理层次衔接
高一学生由于受到初高中语文衔接当中的学习心理差异的影响,造成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降低。至此,可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将学生心理层次的衔接工作做好。首先,需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如组织召开高一新生家长会等,使学生、教师、家长明确掌握与了解初高中各方面的差别,积极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另外,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还需基于心理特征差异,全面、深入的了解初高中学生,以便在后续实际教学中,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例,初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但在思维批评性与独立性方面,却略显不足;而对于高中学生,其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在思维批评性、独立性上也在不断增强,能将自己的关键完整的表达出来。教师还需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及民主的课堂环境,帮助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提升语文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三)熟悉初中语文教材
当前,伴随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初高中语文教材也随之发生了诸多改变。至此,高中语文教师为达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需熟悉初中语文教材,特别是九年级的教材,做到温故知新,并在此过程中将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工作做好,帮助学生平稳过度初高中语文教学。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初中阶段仅要求学生能够完整背诵,而对于高中阶段,随着文言文篇幅及难度的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对此,高中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文言文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梳理知识点,还可通过设置专题形式,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进行讲评,从中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差别,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阶段的文言文。
三、结语
总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会对高一新生能否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起到直接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积极提升自身衔接意识,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差异,并有效克服这些差异,提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效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