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刚跟朋友聊到奶茶,手机APP马上就开始推送奶茶相关的信息;刚去完医院挂号,手机页面就会弹出医患相关的新闻…比起精准推送带来的便捷感,一个更令我们担忧的问题是:谁在“偷听”?
窃听别人手机属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包括: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11、未经他人许可,私自公开他人的秘密。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电梯、公交、地铁等公众场合接打电话的时候,如果不带耳机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手机漏音被他人听到通话内容的情况,这种时候内心的尴尬程度不用多说。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听到他人手机通话内容是不是侵犯了他人隐私呢?我们又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呢?
听到他人通话内容是不是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只是不小心听到了谈话内容,并未通过泄露等方式带来一定侵权后果的话,按照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很难认定其侵犯了隐私权。
但如果在听到了通话内容又故意将内容分享出去,比如发在公共群、发在社交平台上,给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
根据民法典规定,属于窃听、公开他人私密活动,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并予以一定赔偿。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商业交流信息,医生病人交流病情、律师当事人交流案情都应该在一个保密性较好的密闭空间进行谈话,这样,重要信息才不会泄露出去。
要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话就要了解个人隐私权的相关内容。个人隐私权范围包括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
手机偷听声音算隐私侵犯的。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电梯、公交、地铁等公众场合接打电话的时候,如果不带耳机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手机漏音被他人听到通话内容的情况,这种时候内心的尴尬程度不用多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听到他人手机通话内容是不是侵犯了他人隐私呢?我们又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呢?
听到他人通话内容是不是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只是不小心听到了谈话内容,并未通过泄露等方式带来一定侵权后果的话,按照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很难认定其侵犯了隐私权。
但如果在听到了通话内容又故意将内容分享出去,比如发在公共群、发在社交平台上,给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根据民法典规定,属于窃听、公开他人私密活动,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并予以一定赔偿。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商业交流信息,医生病人交流病情、律师当事人交流案情都应该在一个保密性较好的密闭空间进行谈话,这样,重要信息才不会泄露出去。要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话就要了解个人隐私权的相关内容。个人隐私权范围包括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