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阅读题答案

参考答案:

1.(1)没有成效 (2)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 (3)所有战事都取得了胜利 (4)已经抓住(抓到,擒获等) (5)早先(以前,原先,原来)不知道虚实(真实情况)(共4分。对1个得1分,得满4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2.(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职责范围中应该做的事情。(或: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2)诸葛亮笑笑,心里知道孟获还不服,就放了他,让他改变战法再战。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3.(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分)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分)(共2分)

4.为出师伐魏、收复中原、振兴汉朝扫除后顾之忧(奠定坚实的后方)。(2分。意对即可。如摘录原文“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得1分。)

参考译文:

蜀建兴三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达南中,所经历的战事都获得了胜利。听说有个叫孟获的,被当地少数民族及汉人敬服,于是,诸葛亮下令把他活捉送上。已经抓住了,诸葛亮让他观看营阵,说:“这支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说:“早先不知道虚实,所以失败。今天承蒙让我观看营阵,若仅仅这样,一定能取胜!”诸葛亮笑笑,心里知道孟获还不服,就放了他,让他发改变战法再战。七次放了七次擒获,诸葛亮还要放孟获。孟获说:“您天助的威力,南人(我)不再谋反了。”于是,诸葛亮继续进军,南中得到平定。

2. 求文言文《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翻译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团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合所破。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袅,君受大任,于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合交战,射杀合。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全文翻译;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

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到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

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于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

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所需要的军费就由这几个郡来出,蜀国因此而富足了起来。

诸葛亮于是训练军队,讲习武备,等待大举出兵北伐。建兴五年(公元把227年),诸葛亮率领各军向北前进,军队屯驻在汉中。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邓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

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合抵抗诸葛亮。

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合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合打得大败。

诸葛亮攻陷西县千余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向三军谢罪。

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于有马稷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

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

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刘后主于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曹真来抵抗他。

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而班师回去。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来追打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作战,打败魏军,斩杀王双。

建兴七年(公元 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去攻打陈式。

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击,到达建威,郭淮退回,于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刘后主下诏书说:“街亭战败,全是马谡的罪过,而先生你引咎自责,深深地贬损自己,当时朕很难违逆你的心意,所以就勉强地听从了你的意见。

……如今天下骚扰动荡,首恶尚未斩首示众,你承受着国家的大任,担当着国家的重责,却久久地贬损自己,这并不是表扬大功勋的办法呀!现在恢复你丞相的职位,你就不要推辞了!” 建兴九年(公元 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合交战,诸葛亮射死张合。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

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使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贪占百姓的利益。

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3.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记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向姜维托付后事时说:“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

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乍看下,似乎这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就和诸葛亮兵法有关了,更有后人直接就将这与诸葛亮的兵法划上等号。

其实不然,看正史《三国志》里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这里写的很明白,这“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无非就是训诫属下的规章制度。

想当年,诸葛武侯总揽军政大权,不以规矩何成方圆?让我们多想一步,就会觉得演义里说把这传授给姜维也是很可笑的事情:他姜维又不是诸葛亮那样一人之下的“独裁者”,传给他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而正史中也没有说诸葛亮把这“八个务必”传给什么什么人。很容易理解,规矩是人定的,每个人定规矩也不会定成一样,指名传授给某某人也没什么意义。

既然是死条款,就算失传也罢。(纯属个人看法) 既然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跟诸葛亮兵法没太大关系了,那么诸葛亮的兵法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据正史中记载,“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 凡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原来兵书二十四篇的“二十四”是这么来的) 这里很明显的,并不是二十篇里都是行军打仗的兵法书。陈寿所记的《诸葛氏集》早已失传,明人曾收集诸葛亮的文章,编为《诸葛丞相集》和《诸葛忠武书》,但所收文章真伪混杂,参考价值不大。

今天我们所辑的《诸葛亮集》(中华书局出版)对所收文章考订较详细,其中反映诸葛亮军事思想的文字仅有《兵要》共十则,估计这只是诸葛亮军事论著中的片言只语。 所以,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明显是伪作,就像后人伪托姜子牙之名作《六韬》一样,毕竟后世没名气的兵家著书要找个名人充大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流传下去。

另:伪作版的《兵法二十四篇》可以自己去百度知道里看,大致就是那样了。 连接是参考资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有异议,不吝指正;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4. 三国志 诸葛亮传 文言文答案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 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 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 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 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 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 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 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 ,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2分)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 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 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 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 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答案。

5.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选)翻译

译文: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呸,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

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

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原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出处: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