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0
意思是说,姥姥姥爷再疼,等孩子长大了还是跟爷爷奶奶亲。\r这句话应该是贬义多一点。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句俗话,对姥姥姥爷而言,有些失落。

\r朋友儿子一岁半了,打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劳心劳力照顾他,每天换着法子给他弄吃的,买这买那,可这熊孩子却跟爷爷奶奶亲热得不得了,爷爷奶奶大约是孩子一岁之后才开始每周过来看一次孩子... 每次来我儿子首先都会叫外公外婆起身给爷爷奶奶让座,临走我儿子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跟着后面追... 把我每次都气得!想想我妈心里都不平衡,每次都只能特别尴尬的笑着说“真是外孙狗”... 真的是血亲外婆带不亲吗?

这大概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相对应的吧。

对上一辈的人来讲,女儿和儿子虽然在一个家长大,但是,女儿从一开始就知道是给别人养儿媳妇,父母都知道“养儿防老”,而女儿是指望不上的。

即使指望不上女儿守在自己身边,女儿的儿子,也就是外孙,又疏上一层,可不就是什么时候来了,好吃好喝伺候了,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所以就有了,养外孙,就像养小狗,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

这句话, 其实有很深的贬义,是重男轻女的衍生, 但是,用在这个时代,显然已经不适用了。

以前人嫁女儿和卖女儿差不多,恨不得嫁出去的时候,称斤卖,花在她身上的钱,全部连本带利找女婿要回来。反正也不指望女儿能在自己老的的时候伺候膝下。

现在人哪里是嫁女儿,有的都可以说送女儿了,恨不得把全部家当都给女儿陪嫁了去,生怕女儿嫁出去吃苦受累,吃不饱穿不暖的,不惜附赠自己的全部,换女儿的幸福生活。而男的呢,有的即使一无所有,娶个有钱的老婆,就翻身农奴做地主了。

所以,现在嫁女儿也不说嫁,说结婚比较合适,婚后夫妻俩出去单过,两边父母都要亲,都得伺候和陪伴。而且很多人外孙都是给外婆带大的,哪里还会什么“外孙狗”,现在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都是宝贝金孙。

外孙,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就是别人的孙子,是外人。他有爷爷奶奶,跟随爷爷的家谱。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外孙和孙子就是不一样。我姥爷有五个外孙两个孙子三个孙女,明显待遇就不一样,孙子精贵着呢,而外孙也就是表面上的客气。

去年姥爷生病去了医院,我们五个外甥商量好了,每人去探望姥爷的时候都给姥爷了500块钱,而孙子孙女去了什么都没买也没有给钱,姥爷也一样笑呵呵的,大姨对姥爷说姥爷做的不对,凭什么外孙都给钱,而孙子就只是看看,姥爷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就把钱都还给了外孙。

“外孙是狗,吃饱了是狗”,其实这句话是姥家人的说法,我们做外孙的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对于姥爷姥姥感觉也一样的亲,在姥姥家我们能找到美丽的童年,记得姥姥给我们讲故事,哄我们睡觉。

从小,离姥姥姥爷比较远不常去看他们,去了他们也是疼的不行,因为我妈妈就是他们最疼的孩子,还远嫁,爱屋及乌,更不舍得我受委屈了。所以从小到大,姥姥姥爷从来没对我说过这种话,但是曾经对我小姨家的弟弟开玩笑的说过。那时候他小,小姨离得又近,吃完饭他就想回家,姥姥就说过他一次!但是真的只是一句玩笑,因为那也是姥姥从小疼到大的孩子!

我老公的姥姥就是那种重男轻女到严重变形的人,从小我老公就是跟他们不亲,哪怕去吃饭也是吃的少。因为他的表兄弟多,年龄都差不大,有次吃饱了我老公就想带男孩子出去玩,就被他姥姥说外甥狗,吃完就走!从那以后我老公真是没在他姥姥那吃过一次饭,就算过年出门,基本也是放下东西就走!

老人,总有些在咱们看来比较有意思的话,可是有些话如果被有心人听到,终究会引来矛盾。老人嘛,活了一辈子,应该都是通透的人,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素养的体现,千万不要倚老卖老,觉得是老人就可以口不择言!

任谁听到“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这句话可能要谁听了心里都会非常不开心的,其实仔细想想这句话不仅仅只是一句骂人的话,其实更多是一种无奈吧!

对于外婆来说这是自己亲女儿生下的孩子,就是自己家的孩子。由于外孙一般都是住在爷爷奶奶家,所以对于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的孩子他们来说就会非常热情和亲切,每次回到外婆家外婆都会给孩子们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可以说孩子们想要的只要是外婆能给的,她都愿意给。

但是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很多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可能每年只有一次甚至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所以去到外婆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去了也待不了多长时间。

这话是旧 社会 传到了现在!

我妈姊妹三个,每家两个孩子,每次去姥姥家基本都是一起去,基本上是上午十点半左右到,中午吃了饭三点左右就走了,所以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都会对我们说:“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

其实这是姥姥打趣我们,不过我们这些表兄弟们,我二姨家的表弟每次都特别印证这话,小时候每到秋天姥姥都会到我们几家,轮着给我们做棉袄、棉被。

记得姥姥经常说去我二姨家的时候,吃完饭,我那个表弟就赶姥姥回去,姥姥每次说起这个表弟,都说真是个外甥狗,一点也不亲人。现在长大了,这个表弟跟我们都不太走动,这是把“外甥狗”这个词表现的最形象的了。

其实“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这话是旧 社会 的背景下说的,那时候的人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女儿嫁出去了也基本不用赡养老人,当然老人的遗产也都是儿子继承。

虽然如此,外公外婆却对待外甥都很好,不过由于外甥大部分时间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所以跟爷爷奶奶比较亲,而去到姥姥家,姥姥好酒好菜的伺候着吃了,之后就回家了。所以就会有“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这种说法!

也不一样,我家父母就特庝外孙,一是外孙是他们看大的,二是外孙自己能够独立,不但自己成家后过得挺好,还特孝敬父母,老人,不管是爷爷,还是姥爷,姥姥,只要有空就来看老人,给老人,买他们喜欢吃的东西,生病,住院第一时间就到医院看望老人,而家孙也是老人看大的,现在三十岁了,过节来了,不是借钱,就是问老人家里的房产都给谁,老人都怕他来,我下个月就不上班了,在家陪老人,现在老人防家孙就象防贼一样,现在把家里面贵要的东西都放在我这里,家里的门都是新换的,都不给儿子,孙子钥匙。怕他们来啃老,趿外人都说他不记得有孙子。

其实,还是跟古往今来的观念有关系
大家觉得娶妻生子,是添丁,但是嫁闺女,生外孙,却感觉都是少了家人。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也很无奈,但现在这种现象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主要还是跟谁带的多更加亲近有关系。

像我自己来说,虽然我也很想经常回娘家走动走动,但是孩子小,家人又还没退休,所以只有周末见一次面,外孙和姥爷、姥姥并不太亲近,总是吃完饭就闹着要出去玩,我父亲也会开玩笑说,外孙吃饱就走,但是我会引导教育,拉长待的时间,让他和姥爷、姥姥多玩,现在他也不急着走了,每次回去都很开心的在大门口就大声喊姥爷。我父亲很感动。

另外我一个好友正好和我家相反,爷爷奶奶年龄大,带不了孙子,姥姥姥爷待得多,自然孩子也跟姥姥姥爷更加亲近。对于以前可能觉得外孙不亲,但是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生出来的第三代人,哪个老人见了不喜笑颜开的。

所以,老话听听就好,认真就输了,

“外孙是条狗,吃饱了就走”这句话典型的带走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是我们古老文化之一,属于一些不好的内容之一。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外孙,也就是别人的孙子,不是自己的孙子,潜含着的意义,就有点不舒服。

然后再看后半句,吃饱了他就走,这句话也确实描述了事实,一般情况下,外孙都不会和姥姥和姥爷一起生活,只有等放假了才有时间和机会去看看姥姥和姥爷。

这句话里面含着深深的我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比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以前这些思想都是非常的传统。

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这样的文化也是越来越少,姥姥和姥爷和爷爷奶奶的地位差不多,都是一样疼爱孙子和孙女。

现在甚至有不少小孩,从小就是姥姥带大的,这样就更不会出现题主这样的说法了。

所以,综合上面所述,“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这句话也是姥姥和姥爷之前的无奈之举,他们也希望能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的时间。

我不知道这老话是从哪里来的。我从没听过,也绝不同意这种说法。

外孙好不好,不是因为他是外的,而是看外婆对外孙好不好。对外孙好的,正常人外孙都会很喜欢外婆的,和外婆亲。毕竟是妈妈那一辈的,从心里面孩子们都喜欢妈妈,以及妈妈那边亲戚。

有些外婆年轻时就不好,狠毒,面也不善,这样的外婆连她女儿都会嫌弃的,就更别说外孙了。外孙能跟着妈妈去看看外婆,尽个孝道那已经就是做的非常好了,你还指望外孙天天惦记你,不看看自己是什么德行。

当然有些年轻人已经变的很坏了。除了想能从老人那获取什么,能拿多少钱,能拿多少房产,想不到其他的。这样的人已经不属于正常人类了。

不管是做奶奶还是外婆,都不要那么刻薄,小气,臭脾气,虚伪。做一个好性格的奶奶和外婆,孙子和外孙一定都会喜欢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