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二十四孝是愚孝?

如题所述

鲁迅提出《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的都是愚孝,因为《二十四孝》里面的很多观点和我们现在的人的认知是不同的,里面有很多的封建余孽,过度地强调“孝”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孝这个字已经变了味了。我们所谓的《二十四孝》包含: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这里面有些事情是很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学习的,但是有些事情却不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其中的埋儿孝母。郭巨原本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十分的孝顺。但后来家境却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男孩,郭巨担心他如果养这个孩子可能会影响供养母亲,于是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在他挖坑埋儿子的时候却无意间发现了地下所埋的黄金,于是母亲和儿子一起保全。但说实在的,放到现代意思是说你如果贫穷的话啥也别干了,安安稳稳在家里养你双亲吧,直到你的双亲去世。但我觉得这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话你让你的双亲安享晚年了,但他们真的快乐么?他们真的愿意你怎么去做么?为人父母或者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好好琢磨一下。

所以并不能说《二十四孝》都是愚孝,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学习里面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赡养父母,爱护子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是鲁迅提出《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的都是愚孝,因为《二十四孝》里面的很多观点和我们现在的人的认知是不同的,里面有很多的封建余孽,过度地强调“孝”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孝这个字已经变了味了。我们所谓的《二十四孝》包含: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这里面有些事情是很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学习的,但是有些事情却不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其中的埋儿孝母。郭巨原本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十分的孝顺。但后来家境却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男孩,郭巨担心他如果养这个孩子可能会影响供养母亲,于是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在他挖坑埋儿子的时候却无意间发现了地下所埋的黄金,于是母亲和儿子一起保全。但说实在的,放到现代意思是说你如果贫穷的话啥也别干了,安安稳稳在家里养你双亲吧,直到你的双亲去世。但我觉得这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话你让你的双亲安享晚年了,但他们真的快乐么?他们真的愿意你怎么去做么?为人父母或者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好好琢磨一下。
所以并不能说《二十四孝》都是愚孝,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学习里面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赡养父母,爱护子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不错,孝道是中国数千年来根植于骨子里的道德要求,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然而,即便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受限于古代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严格遵守着彼此所应处的地位,孝顺与否已不仅是道德问题。
  然而,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中有部分是“愚孝”,如今,如果不加以区分地“继承”,原封不动地“接受”,既不利于弘扬孝道,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在今天读起来有种怪怪的感觉,做起来就更不适合了。无底线对父母的屈服,甚至违反常理、伦理。
  而“二十四孝”中还有些并不是很吓人,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著名的孝道故事中东汉的郭巨。这个大孝子的妻子生了一个孩子,他不想让孩子跟母亲争夺家中并不丰裕的资源,决定活埋亲子。虽然最后的结局是郭巨在挖坑时得到老天赏赐的黄金,于是皆大欢喜,可这无疑是一碗虚假的鸡汤。可见,原封不动地把“二十四孝”直接拿来套用,肯定不妥。新时代的孝道绝不是维系三纲五常,而是要让传统美德弘扬,回归人性。
  这就需要创建“新孝道”。所谓“新孝道”肯定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尊重、理解、关爱、平等、包容等角度,重新定义孝道。而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关爱,一定是核心内容,如此才能使家庭和睦,生活美满,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传承孝道,绝非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这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也才能使孝道成为社会进步的“润滑剂”。
第3个回答  2019-12-23
事实上,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一些“二十四孝”故事被原封不动地“复制”在醒目之处,如“埋儿奉母”“恣蚊饱血”“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对此,鲁迅先生曾批判过这类“愚孝”,认为不仅是“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还“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不错,孝道是中国数千年来根植于骨子里的道德要求,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然而,即便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受限于古代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严格遵守着彼此所应处的地位,孝顺与否已不仅是道德问题。

  然而,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中有部分是“愚孝”,如今,如果不加以区分地“继承”,原封不动地“接受”,既不利于弘扬孝道,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在今天读起来有种怪怪的感觉,做起来就更不适合了。无底线对父母的屈服,甚至违反常理、伦理。

  而“二十四孝”中还有些并不是很吓人,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著名的孝道故事中东汉的郭巨。这个大孝子的妻子生了一个孩子,他不想让孩子跟母亲争夺家中并不丰裕的资源,决定活埋亲子。虽然最后的结局是郭巨在挖坑时得到老天赏赐的黄金,于是皆大欢喜,可这无疑是一碗虚假的鸡汤。可见,原封不动地把“二十四孝”直接拿来套用,肯定不妥。新时代的孝道绝不是维系三纲五常,而是要让传统美德弘扬,回归人性。

  这就需要创建“新孝道”。所谓“新孝道”肯定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尊重、理解、关爱、平等、包容等角度,重新定义孝道。而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关爱,一定是核心内容,如此才能使家庭和睦,生活美满,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传承孝道,绝非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这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也才能使孝道成为社会进步的“润滑剂”。
第4个回答  2019-12-23

是鲁迅提出《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的都是愚孝,因为《二十四孝》里面的很多观点和我们现在的人的认知是不同的,里面有很多的封建余孽,过度地强调“孝”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孝这个字已经变了味了。

这里面有些事情是很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学习的,但是有些事情却不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其中的埋儿孝母。郭巨原本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十分的孝顺。但后来家境却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男孩,郭巨担心他如果养这个孩子可能会影响供养母亲,于是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在他挖坑埋儿子的时候却无意间发现了地下所埋的黄金,于是母亲和儿子一起保全。但说实在的,放到现代意思是说你如果贫穷的话啥也别干了,安安稳稳在家里养你双亲吧,直到你的双亲去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