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急求!!!!!

快呀!好的话我加分!(最好简短一点)

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又叫龙骨车)。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任为宰相,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间,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彩、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13年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1
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将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实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过程和方法

实施教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它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在师生以及相互交流中的主动理解态度和大胆的批判精神,即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二.设计思路

1.教材重难点处理

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通过总结知识要点,扫描图片,搜集整理史料,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重难点。

(2)三国鼎立局面: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上引导学生分析官渡,赤壁两次大战的历史作用,依据地图分析当时的形势,师生共同解决。

三.教学方法:分组导学

四.教学渗透点

(1)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了解两次战争的经过。

(2)与社会现实联系,进行自我教育。

(3)学生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在设计创作活动中自觉主动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21课“三国鼎立”(屏幕显示)

2.学习新课

(1)东汉末年的形势

(屏幕显示)出示二段材料导入,让学生说出当时的景象,老师提出讨论问题:面对如此状况,有谁来统一?(曹操)他能否成功?

(2)官渡之战

当学生回答出曹操之后导入,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寻找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后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

a.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可以从双方心理态度入手)

b.官渡之战影响如何?

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老师解释这首诗是由于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过渡到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

首先出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同时说明当时战前形势,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官渡之战胜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败在孙刘联军手中?

师指导:(从孙刘联军、曹弱点、指挥者态度、计策、人心向背、地理因素、气候原因等方面考虑)

师总结指出:正是由于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到北方,孙刘才能巩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解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图。

(4)地区经济的发展

先让学生看书,老师出示表格后让学生填充表格。(屏幕显示)

六.小结

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知识网络图并用屏幕展示出来。

七.练习(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1、基础题

2、能力题

3、创新题

八.知识拓展

引用鲁迅的一段话(“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让学生讨论思考后评价曹操。
第2个回答  2009-11-29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游姑苏玉芝观
【唐】许浑
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
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
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渡吴江
【唐】杜牧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
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
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
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
【唐】白居易
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
莫泛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
兰亭月破能回否,娃馆秋凉却到无?
好与使君为老伴,归来休染白髭须。

吴越怀古
【唐】李远
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
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送人游吴
【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描写杭州的诗句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第3个回答  2009-12-04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4个回答  2009-11-29
史记能回答你一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