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开放题

快中考了
大家帮我找一些初中历史的开放题
所谓的开放题:就是一些理解,体会,认识
找一些典型的开放题
越典型,越多越好

初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万门)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6
1、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举出我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之气的事例?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这种浩然正气?
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举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抗金。当今社会,仍有很多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利诱,成为腐败分子。社会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素材,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个人应加强做人准则、品行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气蔚然成风。

2、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答: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感悟自己发挥)

3、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评价:
答:(1)、知人善任。他用人不计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2)、虚心纳谏。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谏的大臣很多,以魏徵最著名。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廉价,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4、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高?
答:他们的共同点:(1)、富有才干;(2)、英武果断;(3)、勇于创新。
不同点:(1)、秦始皇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2)、汉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一面,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之功,但耗用民力过度给社会带来危害,好在尚能悬崖勒马。(3)、唐太宗则统治开明、宽容一些,能虚心地纳谏,容易听进意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用史实证明此论断:
答:(1)、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
(2)、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
(4)、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5)、二战后:日本投降后,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6、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1)、经过全国人民的多年共同努力,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确认,是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2)、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赢得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
(3)、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来看,一方面美苏矛盾尖锐,冷战愈演愈烈,美国希望改善对华关系,籍以牵制、对抗苏联。另一方面亚非国家强大团结起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邓小平的贡献:
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文革后,掀起思想解放运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迅速从“以阶级争斗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2)、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在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8、中国有句话:“养儿防老。”你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这句话还有没有意义?现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与这句话有没有冲突?可以从城乡各种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
答:过去,中国没有养老保险制度,老人主要由儿孙奉养,由此有“养老防老” 这样的老话。现在城镇虽然基本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但并不表明儿孙赡养敬孝老人、社会尊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失去意义了,就可以丢弃了。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从经济保证了老人的物质生活,而精神上的安慰与天伦之乐还需要儿孙们提供。广大农村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子女奉养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因此可以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孙们的经济负担,并没有替子孙孝敬、奉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

9、评价拿破仑:
答: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他执政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帮助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资产阶级的胜利,废除了封建特权,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各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执政时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带有侵略性。

10、评价华盛顿:
答: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廉洁奉公,不居功,不恋权,不敛财的高尚品质,以身作则,为美国政府官员树立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光辉榜样。
(1)、他临危受命担任大陆军总司令,不畏艰险,领导大陆军和殖民地人民,坚持武装反英斗争,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2)、他坚持共和制,反对君主制,主持制定了美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巩固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3)、他坚持任期制,反对终身制,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后,拒绝第三次出任总统,开创美国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

11、评价林肯:
答:(1)、内战期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2)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列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12、结合所学知识,评议哥伦布远航美洲与郑和下西洋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郑和下西洋影响:
哥伦布远航美洲影响:第一,哥伦布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两个原来相互孤立、隔绝的大陆联系起来的人。他的远航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第二,哥伦布远航美洲,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新大陆的资源,没有印第安人、黑人奴隶般的劳动,欧洲不可能冲破中古时代的黑暗,也没有后来的工业革命。

1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是一次令人发指的浩劫,但客观上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某些推动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也有人认为这种观点符合历史发展的辨证过程。请对这一学术争论谈谈你的看法。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一场浩劫,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引发一系列革命运动和战后解放运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反过来由此推出战争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而肯定战争的结论。

14、从日本、韩国、新加坡发展的史实中,人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答:(1)、坚持不懈地狠抓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竞争。(2)、要加强同外国的科技合作,大胆地引进海外人才,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要花大力气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在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特色。(3)、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15、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巴以双方的极端势力都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立场,用以牙还牙、以暴对暴的极端方法来制服对方,并向下一代灌输民族复仇主义的思想,你认为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应该是什么?
答:从战争中东事态发展来看,中东地区的战争与和平,同双方的极端做法有一定联系。每当一方或双方提出极端的口号,采取极端的行动,想压服对方时,双方的矛盾就会尖锐起来,导致战争爆发,而当一方采取理智的态度,作出和平尝试时,双方的矛盾就会缓和,冲突渐趋平息。巴以双方极端势力的做法,只会加剧矛盾,使冲突一轮一轮地升级,永无休止。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应该是认识到,双方都不可能用武力达到目的,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怀着和平的愿望处理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为自己争得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产生双赢的结局

16、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加入世贸给我国社会与个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1)、中国需要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若不想长期落后、被动挨打,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加入WTO,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利,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的“游戏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并且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国际贸易战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重大政治经济行动。世贸组织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值均居世界前列。
(2)、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社会来看,入世既推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对中国构成挑战,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从个人来看,入世后人们享受到部分物美价廉的外国产品,包括各种水果、农产品、汽车等。同时,在部分行业中工作的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17、关于人口、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世界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可预测的未来,人口增长会超出地球供应能力,人类将面临饥饿和能源枯竭,并窒息于自身排出的烟雾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其潜在的资源非常多,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找到新的资源,因此,为地球确定一个人口的极限,是毫无意义的。你的看法如何?
答: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人类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也会不断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包括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一般不会达到自身毁灭的程度。同时,由于地球空间的有限性,水源、空气等资源也是有限的,人类数量过快增长,也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18、一战的影响。
答:(1)、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2)、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战略战局。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美国和日本迅速崛起。(4)、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9、二战影响:
(1)、前所未有的灾难。(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思想深入人心。(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民族运动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5)、客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0、范缜的《神灭论》一书指出:“人死了,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随之消失。“为什么我们又说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这应怎样理解?谈一谈你的看法。
解题观点:
我们说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指的是雷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助人为乐,对敌人恨,对朋友爱,公而忘私,螺丝钉精神等等,永远值得学习,值得提倡。这种精神与范缜讲的“神”不是一个概念。

21、中国近代是怎样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请你围绕“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中心,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题目自拟。
过程: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3)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4)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短文:略

参考资料: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28425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07
一。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分别有什么变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 红军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 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到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他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再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2)“朱毛台”分别指谁?
(3)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
(4)请用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深刻寓意。

1.列举源于新民主主意革命时期的三大重大节日
2.上海被称为“东方的梦巴黎”,它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请写出与之相关的事件和时间
(1)把这里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
(2)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答案:(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2)“朱毛台”分别指谁?
毛泽东 朱德

(3)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
不怕苦难、革命乐观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4)请用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深刻寓意。
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1.列举源于新民主主意革命时期的三大重大节日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节,始于1921
八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始于1927
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始于1949

(1)把这里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2)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幸亥革命

(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几道初中历史题目~~

问答题:
1、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品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8.5%,对外投资达172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把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50亿美元)掌握在手中,还第一次夺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中第一的位置。通过以上的介绍,想一想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首先发生在美国?这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再想一想,罗斯福新政中为什么要以调整工业为中心?

2、在20实际二三十年代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简述德、意、日法西斯化的时代背景,并谈谈这3国勾结起来对生介绍产生了什么影响?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6分)又是如何被破坏的?(3分)

4、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在这段时间里你发现美国又哪些变化?(4分)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2分)罗斯福总统的伟大之处在哪里?(4分)

另外的题目:
5、请举出握国利市场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典型事例。(3分)

6、济大危机中,美、德、日采取不同办法的原因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答案:1. 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不可避免的,是财产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拥有大量资本,信贷业发达,由于政府不合理的经济政策造成经济的 虚假繁荣 。 大量的资金被银行贷出,提前消费,当事人无力偿还导致银行破产。
影响:严重打击资本主义国家,使得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剩下的你看看教材,我不记得了)
罗斯福曾经推广过以工代赈的方法,建设大型工程以此增加就业改善工人生活。

2.德国和日本的情况比较相似,在经济危机情况下统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德国和日本是新兴的帝国主义,扩张欲望强烈,都有军国主义精神,德国人在凡尔赛合约的压迫下普遍感到压抑,民族主义盛行。意大利早在20年代即建立法西斯统治,当时主要镇压农民的反抗而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
影响:战争策源地形成。

3.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具体说下有那些条约)
破坏:德国军队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扩充军队,建造大型战舰,进一步打破————体系
希特勒宣布退出国联,撕碎合约

4 比如说股市不断上扬,信贷业繁荣。经济危机爆发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资本家却销毁大量的商品维持利润。罗斯福上任后开始保护大型银行,银行停业整顿,建设很多大型公共设施(以工代赈)
看法;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_-!),罗斯福总统实行有效的措施等等。
伟大之处在于罗斯福大胆创新,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国家大计着想,敢于触犯财阀的利益等等

5.引进法国资本建立核电站
国有银行和国企股份制改造
引进外资(不知道算不算)

6.美国:资本发达,实力雄厚,国内法西斯势力不强大,新任总统采取新政,民族心理也有关(具体翻看教材)
德国:社会矛盾尖锐,在一战的失败和凡尔赛合约的压迫和束缚,民族主义严重。纳粹党的兴起,人民对政府不满。
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封建主义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经济打击沉重,军国主义盛行等
战争策源地形成,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为将来的世界格局有影响。

我只找到这几题。
第3个回答  2009-06-07
一、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吸收、研究、借鉴国外史学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学迎来了繁荣发展的良好机遇。30年来,中国历史学家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学家
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中国学者到各国留学、讲学、出席相关学术会议,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从国际历史学会在1980年召开的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起,中国史学会便组织代表团积极参加了历次讨论会,从而加强了与国外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各国历史学家有关世界历史、地区史、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史学理论等方面的著作,也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广为传播。各国学者学术研究中的积极成果,也被我国学者广泛借鉴。

在历史学领域各学科建设中,大量翻译、引进了西方国家历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在中国历史学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国外的史学理论,并开展了对西方史学理论的学术研究和评论,如所谓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生命派的历史理论、分析的历史哲学等和所谓文化形态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实证主义史学、年鉴学派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社会史学,以及以系统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乃至后现代史学等。这种引进和借鉴,是改革开放方针在历史学领域的体现。这些西方史学流派和研究方法的引进,对于中国史学家开阔眼界,进一步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开展多方面的史学研究是有帮助的。

二、突破政治史、革命史的单线条式叙述,极大地拓宽了研究领域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研究,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历史认识的。近30年来,有关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边疆历史以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等方面,甚至人口史、灾荒史等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政治史、革命史的研究也在克服简单化毛病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社会历史是十分复杂的,研究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边疆史与研究政治史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大量深入的实证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如有关人类起源问题、有关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有关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有关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形态问题等。

关于人类的起源,自从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以来,关于人类起源和起源地问题各执一词,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特别是中非的肯尼亚。中国考古学的成就证明,现代人单一起源的说法得不到中国考古学的支持。中国考古学家已发掘的几个点,如北京人、元谋人、繁昌人,人类活动都在200万年左右,至少可以证明,人类起源不一定是单一起源,应该是多源的。

关于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了大量古代遗址中的植物遗迹后,已经得出大体接近的认识:1万年前,中国的栽培稻出现;8000—9000年前稻作农业形成;距今6000—7000年前,稻作开始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普及,稻作农业经济的代表遗址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500—8000年的遗存中,粟、黍已在华北广泛栽培了,距今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华北旱作农业建立。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极有可能是世界上粟、稻、黍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至少是起源地之一。这一认识也有别于欧洲学者中国农产品西来说的早期认识。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20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学者坚持中国文明西来说,赞成者众多。随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考古发掘提供的大量实物资料,中国学者开始依据地下发掘的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近20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使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进程在国内学术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共识:即中国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各地都有自己向文明社会迈进的过程(即“文明化进程”);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体的,即各个地区的文化相互竞争、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有的学者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这一概括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界还开展了一些大型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项目。

为了推动对中国早期历史的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联系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方面学者共同攻关,对中国文明史初期的年代学大体已得出共识,夏的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这是在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为了推动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历史的研究,政府启动了国家清史编纂工程,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组织一千多位清史学者,以世界历史的广阔视野,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修史传统,开展全面的清史研究,计划完成100卷大约3000万字的清史工程。这一计划目前正在积极实施中。

为了推动历史学研究,学术界组织了大型史料编纂工作。简帛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徽州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晚清与民国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社会经济史料的编纂与整理、近代革命史料和中共党史资料的编纂与整理,都在推动着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深入。为了对先秦以至辛亥革命以前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分类整理,国家还推动了极大型类书《中华大典》的编纂。这一极大型类书,在创新《古今图书集成》分类体例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实施中。

与中国古代史学科相比,中国近代史是在20世纪初产生、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猛烈冲撞的历史,也是中国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历史。换句话说,是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探索中国独立、救亡和富强道路的历史。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做过长时间的学术讨论。30年前,中国学术界大多把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点。最近这些年,许多学者认为这样的分期是不科学的。因为,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1840—1949年之间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一个社会形态分成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然是不妥当的。

近代中国长期处在内外战争的环境之中,革命势力的成长、革命事业的开展,成为这段历史的基调。学者们以往在处理近代中国的历史时,往往强调了革命史,对于全面的历史研究则照顾不够。最近30年来,学术界作了许多探讨。一些人提出了现代化史观,主张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用所谓现代化范式代替所谓革命史范式。事实上,在近代中国,革命是那个时候社会的基调,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要独立就要反帝反封建,要富强就要现代化。但是近代中国110年的历史,现代化未能成为时代的基调。还有一种意见,提出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史观的区别。学者认为,对于这种区别,不要简单地采取否定或者肯定的态度,应该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的过程,既要看到革命史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基本作用,也要看到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研究和叙述历史不能简单化。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需要,推动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后起的,20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兴盛起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经历了先介绍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独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国学者用中国人的眼光观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西欧中心论”保持着质疑的态度,并且一直在探讨中国学者所主张的世界史理论体系。一般认为:世界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是孤立发展的,只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形成整体的世界史。这个看法的核心是如何从全局上说明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可以把它称之为整体世界史观。这种世界史理论体系,希望突破西欧中心论,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也有学者提出了以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作为世界历史理论体系和架构的观点,并且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一理论模式,在中国世界史学界有相当影响。

在世界史研究和撰写体系中,突破西欧中心论,是否意味着世界历史就是各国历史的总和呢?有的世界史学者认为,我国编写的各种世界史教材(包括通史和各种断代史),都是按照社会发展形态进行历史分期,逐一叙述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这实际上是一种分阶段的各国历史汇编。学者认为,这样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不能总揽世界全局,不能从全局考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不可能成为反映客观历史过程的科学著作。我国学术界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态度,努力构建中国的世界史体系,有鉴别地吸取当代国际史学及社会科学一切新理论和新方法,考察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整体轨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由此,有的学者提出了“全球史观”概念,认为“全球史观”概念可以避免用国别史范畴的概念去说明世界史的运行特点和规律的弊病,更加科学地发现和说明整个世界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

客观地看,从曾经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说,在15世纪以前,世界历史上不止存在过一个中心。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以后,世界历史的中心变成以西欧为主,但是世界历史的中心也不止一个。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如何准确把握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这些重大事件与世界的联系中来总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是世界史研究者的责任。中国的和平振兴,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多种联系,要求发展中国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研究,建立包含面更大的世界史学科。这是时代向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学者提出的任务。

中国历史编纂学在近代输入西方史学方法后,形成了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1949年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学发展和中国历史学家的主要思想倾向。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文化思想领域的多元、多变倾向开始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挑战随之发生。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需要更多关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我们要迎接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今天的中国历史学界,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思想指导,坚持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态度,坚持历史研究中的国际视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才能更为平稳、扎实和繁荣,才能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也才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历史学的有力支持
第4个回答  2009-06-07
http://www.examda.com/zhongkao/lishi/world/
这个里面全部是历史试题,希望对你的点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