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事业单位自筹自支编制

什么是事业单位自筹自支编制,此编制的工资该怎么解决,有没有最低标准,住房公积金以及养老保险该怎么交纳?

自收自支编制是指所在单位依据政府,或物价部门的批准自己收取各项行政性收费,然后按当地财政核定的比例留成部分资金用于本单位的日常开支及工资发放的一种编制制度。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编制与其他全额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一样都要经过当地编制部门批准,进人一般也要像公务员一样进行统一招考(军转干部除外)审批。

但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二到三年会随着全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其性质有所变化,一些明显具有行政执法性质的的单位,会转为公务员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大部分单位在将行政职能收归具执法职能的行政单位后,会转为国有企业。

改革趋势:

中国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26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70%以上为技术人员。这些事业单位大体可以分为"参公(即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

知情人士透露说,在推进工资改革过程中,"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将会逐步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最终推向市场,不过在此之前,仍将获得一定的"过渡期"。而"参公"和"全额拨款"类的事业单位,相对"保险"。此外,一些事业单位还将被重组或者剥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8
自筹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宾馆、培训中心、设计室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事业单位按经费渠道划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他们的工资都是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只是在绩效工资及补贴上各地区有所差别,享受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标准按所在地区的规定执行。
自收自支,顾名思义,自己创收自己支配,员工的工资福利及各项经费需要由本单位创收来获得,财政不负责拨款,因此,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和单位效益直接挂钩,如果单位效益极差,恐怕最低工资标准无法保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