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如题所述

这两句话是《金刚经》所说,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根染住了六尘(见了相),而有了观念、见解、意思 。

这些观念、见解、意思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都是主观、扭曲的。因为不同因缘下所见同一种相观念或见解都属无常变化。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有此境界,能于一切相而不染住则不生无常变化的观念或见解、即见自性

凡夫的表现:凡所有相、眼见为实。

明心见性的表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扩展资料:

两者都是境界的表现。

只是前者为迷、后者为悟。

两者都只是境界的表现,切勿当作观念。

就如凡夫虽然于凡所有相,眼见为实,但是这是不自觉的表现而非刻意的观念。

宇宙间所有可以被人感知的现象(相),是有着“发生、壮大、衰老、消亡”的现象的,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佛家认为,凡不拥有永恒不变性质的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

所以别当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观念。因为悟者的自然表现无有一法而建立,并非刻意营造或附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0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扩展资料: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

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

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

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

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

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第2个回答  2013-08-23
法清法师:这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这是说,所有的相,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出来的。 佛、如来,讲的是法身佛。那么,作为法身佛来说,他长什么模样?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所拜的那些塑像的样子?我们楼下也供有佛像,佛长的就是那样吗?不是的。 那佛长什么样呢?泰国人供的佛,跟我们所供的佛,长的就不一样,但却都是释迦牟尼佛。这些佛像为什么都不一样呢?因为它们都是根据人的想法塑造出来的,是由人生出来的影像,不是如来真长那个样。既然如来不是长那个样,为什么我们还要塑造他,然后又礼拜他呢?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会忘掉我们本自有的自性佛,所以,就需要塑造外在的这么一个型体,说这就是佛,要好好礼拜。礼拜的目的,是要把我们自性的佛给拜出来。但是,如果你执着于外在这一尊金光灿灿的佛像,说这就是佛,那你就是被物所转,你的思维被外在的形体所转换了,这(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分别而产生的,都是我们的思维分辨出来的。换种说法,只要是我们的思维能够分辨的这些,它都不是如来,只是凡夫知见、凡夫分别。 然后,如果真正要见到如来,就要“离一切相、则为如来”——要离开一切的形体,人无法构想、无法想象、超离一切人的思维,到那个时候,才能够显出如来。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相,都是人虚妄分别而产生的;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你能超越这些形体,能够超越所有的存在,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所有存在的本来面目了,对它的本来面目参透了、明了了,不再被这些外形所左右了,这个时候,就是脱离了这些外形,就能见到如来了。也就是说,本体就是如来,明白了没? 所以,不可以以我们的想法去说,佛是什么样什么样,因为那只是我们的想法;只要是你能想出来的,那都不是如来。当然,这个比较高深!在大乘佛法里面,《金刚经》是比较高深的。 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很执着于这个外形。《金刚经》是破执着的,所有的执着都要破掉。但在学佛的开始,我们还是要塑造一个有形,慢慢慢慢,到最后,才把这个有形去掉,才不执着于这个有形、有相,但是又不离于这些形、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非常根本的,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了,那你就会受用无穷。《金刚经》中的话,你只要能用上一句,那你的人生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尤其你是搞艺术的,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就是至真、至美、至善,就是最美好的那一块。“凡所有相”——凡是有形体构造的东西,都是虚妄分别,都是不正确的。比如你画画,你执着于这个画,要把它画好;你执着于这个笔、这个墨、这个环境;执着于这个画的布局,要如何如何来安排它,这些都是相。你要把这些相都舍离,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相都是你自己生出来的,都不是真正最高的艺术。最高的艺术它是无形无相,不是说你为了要表达个什么就能成为艺术。当你有想法,想要表达个什么,那都是相,明白吗?你今天要画个什么画,就提前构思,那都是相。你要明白,真正的创造是没有构思的;当你还存在着构思,存在着思维,就谈不上创作,那都是做作,不是创作。现在许多搞艺术的人,都是在做作,而不是在创作。创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然后,就把它给做出来了,那才全部是创作,才是真正的神品。 但现在的人画画都是,想要画个什么时,先找别人的作品来参考,或者找一堆资料来研究,之后,再思考一下,理出一个思路,这才一点一点往下做。像这种,凡是有思考的,都称为做作,不是创作。艺术它要的是创作,其中的道理,跟《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是一样的。真正的如来,是要远离一切相,才能获得,才能明了;真正的艺术,也必须是舍离一切分别,舍离一切构思,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扔掉,在没有思想的状态下创作。当你有意要体现你的思想的时候,那就是做作,而不是创作。 就像我画画,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画?我说我也不知道。我画画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当有想法的时候再画出来,那都不是创作,而是做作。其中的道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你把这句话悟透了,用到你的艺术人生当中去,会对你的创作很有用的。
第3个回答  2015-12-0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得有你自己的相。
  相是虚妄的,其实就是说的一个“空”字.这个“空”是实例存在的。,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都是暂时的假合在一起.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失.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所以爱情,事业,亲人.等一切你现在看见的认为“真实”的东西最终会消亡,一切归于空寂.当我们摈除这世界上的外在,专心向里,就会发觉我们的情绪,就能体会我们的思维,见识,这就是照见自我,但着还是很初步的见识.当我们摈除了情绪和思维的左右,那用来感受一切的本体就显现了出来,这本体是没有外在,也没有内在的干扰,是不动的.就是如.就是觉.觉者如来也.
  换言知,所有众生及万法,皆如梦中境、镜中花、水中月,刹那生灭,虚幻不实.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如眼有病的人,空中原本没有花,因病见花,事如病花之果.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诸相它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有而不碍,空而不碍有,空有不二,故名为——“诸相非相”,经文云“若见”,不是有个能见所见,也就是不是用意识所能见,这裏含有证的意思,你必须离开心意识,这时候虚妄相就会回归实相,如来智慧德相于此显现。故言——“即见如来”。
  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金刚经这段话是站在众生位上来说的。
第4个回答  2016-02-08
  这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这是说,所有的相,都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出来的,待达到了无色无相的境界时候,才能达到佛的境界(即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就是至真、至美、至善,就是最美好的那一块。“凡所有相”——凡是有形体构造的东西,都是虚妄分别,都是不正确的。
  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如眼有病的人,空中原本没有花,因病见花,事如病花之果.相是虚妄的,其实就是说的一个空字.这个空不是说睁着眼睛说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都是暂时的假合在一起.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失.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所以爱情,事业,亲人.等一切你现在看见的认为真实的东西最终会消亡,一切归于空寂。
  不实为虚,不真为妄.但凡六识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我们的成见,而从来没有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只要有能知和所知,就存在二元对立.然而证悟是超越二元对立概念的.非相超越了有相,无相,既有相亦无相,和既非有相亦非无相.诸相是一切事物的显现,而非相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如果了悟诸相不异非相,非相不异诸相;诸相即是非相,非相即是诸相;就见到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如来法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