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比喻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诗和远方比喻理想的生活。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

相关句子:

1、人生若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若没有格局,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不要在意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诗与远方。

2、人生再糟,也应该乐观起来。这世界有朝夕与四季,还有诗与远方!

3、夜的味道,月的味道,祝福和期待的的味道。最终都汇成诗与远方,化成深深的思念,送给远方的你。

4、好像一直在迷迷糊糊度日,想起总是无比烦躁,丢失了梦想和激情,就像乌云蔽日,遮盖了初心和信念。本应眼眸清澈,心怀碧海蓝天,走向诗与远方。请助我一臂之力。

5、毕业了,除了诗与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06

“诗和远方”指理想的生活。

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原文:一般人所谓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的自己。而“诗和远方”,那才是理想的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高晓松1969年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童年生活在上海。1982年至1988年就读于北京四中。

1988年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住宿被分配在26号楼614室的下铺。

1990年他在校外和来自各个高校的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组建“青铜器乐队”。

暑假他和老狼忽然收到海南岛一家歌厅的邀请前去驻唱,返回时因路费不足,高晓松辗转来到当时厦门大学的“校中村”东边社暂住了大半年时间,包括《同桌的你》《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在内的许多校园民谣都在这个时期完成初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27

“诗和远方”比喻理想的生活。

一般人所谓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的自己。而“诗和远方”,那才是理想的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


这个句子的出处是

《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

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诗可以指不同于世俗的追求和个人的品格高尚情操,远方可以泛指每个人内心不同的远大理想,
生活不只是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是高晓松说的,但正确的句子应该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原文我给大家节选了最有名的一段,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这个句子主要告诉我们的是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都写成了诗。

人类极其善于美化那些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不管是最初还是最终。

你的苟且是一群人的诗和远方,而你的诗和远方可能就在另一群人的苟且里。

渴望而不可得永远是最美的,因为你没拥有过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永远在你目光中的最远处,永远是你心中最美的地方。

远方和诗很美,前提是你看的到、听说过,却没尝过。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是苟且,白玫瑰是诗和远方?

亦或只是乏味了一种选择而臆想另一种选择?

这是理性,道理都懂但我就是特么的感性啊。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诗和远方是一个叫梦想的东西,孬了怂了就停下来远远的偷瞄一眼,然后掐灭一根烟,灌上一口酒,接着走。

天上好多星星,走累的时候,我会流着口水抬头看一会儿,但更多的时候是借着星光把脚下的路看仔细了。

诗和远方是选择,是我的选择,不管怎样我还是想亲自去尝一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