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贯三能成为江南六大首富,是因为他缔造了黔县西递村吗?

如题所述

“江南六大首富”之一的胡贯三有多富有?据说其极盛之时,产业拥有“七条半街”、“三十六典”。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后来何以成为这样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这中间的玄机,我们还需从胡贯三的青少年讲起。


胡氏祠堂

胡贯三(1733—1794)号敬亭,又名学梓,徽州黟县西递村人。胡贯三出生在一个耕读望族,四岁时就在家中开始习文学字。据说幼年胡贯三就表现出过人的机敏与才华。一次私塾老师观山有感,于是出了一个上联准备考考学生们:“黟县山多黑”。别看这上联只有短短五个字,内容却暗藏乾坤:“黟”字拆开来看,是“黑”和“多”。想要下联对仗工整,则必须在其中也镶嵌一个同样奇妙的字。学生们都面面相觑,对不出来。只有胡贯三呈上了下联“靛池水定青”。老师夸赞不已,原来是因为在这学堂的附近,有一个名叫“靛池”的小水池,其水甘甜清澈。后来教书先生对胡贯三的家人说:“此童将来必成大器!”

众所周知,徽州自古有青年外出经商闯荡的习惯。乾隆十年(1745年)胡贯三离开了家乡,跟随本家前往休宁县万安镇做学徒。在几年的学徒生涯中,胡贯三得到了商场历练,也收获了不少在书本上不可能学到的经验与知识。老板对胡贯三也十分欣赏,常常把店中重要事务交给他来打理。


鸟瞰休宁县

乾隆三十六年 (公元 1771年) 夏,包括黟县在内的整个皖南山区都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在米行工作了多年的胡贯三对粮食问题很是敏感,很早就在鄱阳湖四周产粮地区囤积粮食建立米仓,并在阊江流域,租下运粮船队。在黟县西武岭古道上雇了上百人的骡马大队。为了与粮仓、船队、驮队的“服务链”相匹配,胡贯三在这一带建立了饭馆、旅店等一系列设施。此时的胡贯三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来是乘机哄抬物价抛售粮食获得暴利,二是平价甚至减价销售粮食救助遭灾百姓。胡贯三毫不犹豫选择了后一条作法,减价销售粮食,甚至干脆建起施粥棚,为身无分文的灾民提供救命粮食。这不仅验证了胡贯三的超前意识,更为他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此后一传十十传百,胡贯三的名声大起,在商界也为众称道。以后每逢家乡或者邻近地区发生水患灾害,胡贯三及其家人均慷慨解囊予以帮助。


惇仁堂

胡贯三的生意自立门庭越做越大,长江沿岸的武汉、芜湖、南京、苏州都有当铺、钱庄、布坊、货店。后来与朝中权贵联姻,与曹振镛成为亲家,获得了政治支持。今天去徽县旅游,我们仍旧能看到“惇仁堂”、“膺福堂”、“走马楼”等许多与胡贯三相关的文物遗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