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的特点简介,50~1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毗邻江西、浙江,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区内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自从北宋宋徽宗以帝号改新安为徽州后,一直沿用至今。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
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虽然也有客死他乡,或终无所成者,但大多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学有所成,劳有所获,经有所利。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贯三,除了经营典当业务,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是当时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财"五百万金。清代后半叶后,黟县南屏村的徽商号称“十万富?”的不下20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
建筑只所以称得上是艺术,就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独特的风格。徽州古民居建筑只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这就集中体现在徽州建筑的风水美。
他们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有呈牛角型的;如鹜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据传,五代十国时,歙州是南唐后主李煜所管辖的地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征到了歙州,正当宋太祖抵达今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么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么造的这么窄呢?村民答曰“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村门一亭,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自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压画桌: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
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神圣职责。不少象西递、宏村那样的遗产,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不少象歙县、鹜源、黟县的古村落被保护并开发成旅游胜地,不少地方政府已采取各种措施,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翻修,徽州古民居象经擦亮的明珠,正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3
(—-—||),上百度~~~(好吧!偶承认偶在捣乱!)
皖南古村与其他村落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员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致,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在基本定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方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回答者: 风清扬于·涵 | 一级 | 2011-3-7 22:31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北京四合院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蒙古包: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197135.html?fr=qrl&cid=206&index=2&fr2=query
回答者: 1226636686 | 二级 | 2011-3-8 12:16

皖南民居
特点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构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扮。
文化特色
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来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让人心醉。 回答者: 【泪—水】 | 一级 | 2011-3-11 23:07

干图后太皇太后同挺好挺好还图后体积有一已他有人有如鱼拿给你钢结构好几个号的个人风格 百脑汇一样居经图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3-12 14:56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3-12 19:50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毗邻江西、浙江,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区内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自从北宋宋徽宗以帝号改新安为徽州后,一直沿用至今。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
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虽然也有客死他乡,或终无所成者,但大多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学有所成,劳有所获,经有所利。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贯三,除了经营典当业务,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是当时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财"五百万金。清代后半叶后,黟县南屏村的徽商号称“十万富?”的不下20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
建筑只所以称得上是艺术,就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独特的风格。徽州古民居建筑只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这就集中体现在徽州建筑的风水美。
他们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有呈牛角型的;如鹜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据传,五代十国时,歙州是南唐后主李煜所管辖的地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征到了歙州,正当宋太祖抵达今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么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么造的这么窄呢?村民答曰“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村门一亭,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自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压画桌: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
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神圣职责。不少象西递、宏村那样的遗产,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不少象歙县、鹜源、黟县的古村落被保护并开发成旅游胜地,不少地方政府已采取各种措施,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翻修,徽州古民居象经擦亮的明珠,正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 回答者: 段旭杰2 | 二级 | 2011-3-12 22:08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希望采纳 谢谢 回答者: s暗杀者s | 三级 | 2011-3-13 10:20

呃(—-—||),上谷歌 回答者: 一去边 | 二级 | 2011-3-13 11:00

皖南古村与其他...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回答者: 924664216 | 一级 | 2011-3-13 12:07

转发到: snowyu3096一级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积分商城
(0)条消息等待处理
今天你做任务了没?全部任务新手任务之入门篇.新手任务之回答篇 +20.新秀集训 +10.茁壮成长 +100..进入个人中心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详情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
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2011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知道协议 任务提醒x
关闭 下载百度Hi,答案早知道!
第2个回答  2011-03-11
皖南民居
特点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构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扮。
文化特色
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来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让人心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01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第4个回答  2011-03-13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希望采纳 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