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子关系,我用反叛来认同你

如题所述



最近关于父子关系的片子比较多,除了《狮子王》,还有邓超的《银河补习班》。

与影片中的主流教育理念不同,它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和争论,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声音是一个质疑的声音:

邓超饰演的的父亲,看似在质疑阎导演所代表的传统教育体系和方式,但实际上他最终以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拿下3354分,获得3354分的高分证明了自己。这不是打脸吗?是的,这是一记耳光,但同时,这也是极其真实而深刻的:叛逆的另一面是认同。马飞的父亲马浩文是影片中的父亲,但哪个父亲不是来自他的儿子呢?

当马浩文挑战传统教育体制,最终以导师儿子的高分骄傲地交出答卷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个父亲,他其实还是个孩子。在挑战了“父亲”的权威之后,他又是如此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以至于最终通过“打败”父亲(赢了赌局)来认可父亲。这大概是每个孩子在父亲不理解、不认同他的时候都会做的梦。02

与母亲相比,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像是社会化的领导者。如果说母亲是孩子背后永恒的家,那么父亲就是孩子面前无尽的路。

我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做的怎么样?孩子需要父亲的认可和肯定。

如果你能获得相当一部分的满足感,那么也许你的父亲会成为你孩子的榜样和偶像,就像电影中马立克飞对马浩文的感情一样。

如果在这条路上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理解、支持和肯定。一旦孩子的力量足够了,就会开始表现出反抗的力量;孩子经常会把自己不被父亲认可的部分展示出来以示示范。

贾宝玉就是典型的例子。贾宝玉不愿走向社会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贾不能理解和认识他性格中细腻柔软的部分。

在那个年代,一个细腻柔软的男人真的可以不社交吗?不一定。但是贾政的固执和刻板,容不下贾宝玉的这种特质,所以一直压抑着。这也让贾宝玉越来越在粉堆里厮混,越来越想表现自己的女性美柔,躲避世俗。

贾宝玉真的不想在主流社会有一席之地吗?不一定。虽然他一直声称讨厌男人的世俗主义和功利主义,但别忘了他是一块说“天无绝人之才,地无绝人之路”的顽石的化身。

天啊,这是多么宏伟的社会化理想啊!

就像极度厌恶社交是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社会价值的另一面一样,我们从一个叛逆的孩子身上看到的,其实是对父亲深深的认同。

似乎我们渴望看到的是坚决的、一去不返的彻底叛逆,以为那是新时代的创造,难以理解,甚至嘲笑一个看似叛逆的孩子,他内心的挣扎、回旋和依恋。

那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真正的风景吗?

而当我们作为父母或长辈,回看青少年子女所谓的“叛逆”时,却很少去思考这些孩子复杂而细致的内心风景:他们通过叛逆在表达什么?

从个体化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叛逆”都是走向独立的一步:我发现父母和我不一样,我想表现出这种不同,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

这种生命的本能是探索自我的开始。

作为父母,尤其是那些内心经常感到失控焦虑的人,往往会把孩子最初的不同于自己的探索投射为一种“挑衅”,于是开始千方百计的追逐和拦截。

而孩子,在与如此重要的对象互动时,很多“叛逆”并不是源于独树一帜的本能,而是如前所述,在呼唤肯定后的刻意抗拒。

在这种无意识的回归和回归中,父母和孩子都渐渐模糊和迷茫自己最初的需求是什么,自然看不到对方状态背后的深层动机。

因为在我们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那种分裂的种子:要么全是好的,要么全是坏的,全是你,全是我,全是叛逆或者全是认同。

很少看到每一个独立的声音都期待一个支持的回应,每次离开都渴望回家。

影片中,马浩文带领马飞“逆袭”,完成了一条从叛逆到超越的与父母和解之路。

尽管成绩优异,但还是选择了考飞行员,而不是走严主任期望的清华北大之路。此时,与“体制”之“父”的不合,不再被视为少年的一种“叛逆”,而是真正的独立。

依靠权威——探索自我——反抗权威——认同权威——真正的独立、反叛、认同的纠结之路也不过如此。只有一轮过后,一个人的社会化才算成熟阶段。

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各种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制约,即使经历了很久的青春期,也处于社会化的半成熟阶段,找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不到自己想生活的地方。

在叛逆与认同的矛盾中,他们不理解潜在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他们盲目叛逆,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有对认同的渴望。或者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对的地方,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心隐藏着一种“叛逆”的力量。

所以很多人看似“适应”了社会,但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不不安,有很多不甘、痛苦、被迫、茫然的感觉跟着产生。

当你觉得这个社会的“大爹”似乎一直在告诉你要成功,要优秀,要有钱,要结婚,要幸福,你是什么感受?

你是想叛变,还是觉得,是的,这就是我想要的?

不管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记住,在这种感觉的背后,是另一个你可能并不熟悉,却已经存在多年的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