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 都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谁最有才干?

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 都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谁最有才干???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是大西开国也是唯一的皇帝。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9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白水县农民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
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省府谷县黄甫乡宽坪村人王嘉胤起义,响应者蜂拥而至,王自用、高迎祥等带领人马主动遵从王嘉胤的号召一起共同行动。王二闻知后,急领起义军北上,与 王嘉胤部会合,一时蜂火燃遍陕西,并蔓延到晋、宁、甘三省,起义队伍发展到两万多人。
崇祯二年(1629)春,明王朝诏令 杨鹤为 陕西三边总督,围剿农民起义军,激战中,王二被俘,后被陕西 商洛兵备道刘应遇杀害。
同年冬,明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因上司长期克扣军饷爆发兵变。23岁的李自成随这股人马起事后转战汉中,为求安身,仓促参加了一个叫王左挂的农民军队伍。
崇祯三年(1630年),王佐挂被明廷招降,李自成和部分不愿投降的起义军队伍转投奔另一股农民军张存孟(不沾泥)的队伍,并担任队长一职。
同年,和李自成同龄的定边县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起义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自号“八大王”。
崇祯四年(1631年)起义军遭受曹文诏重兵围攻,转占到山西阳城一带。在阳城战役中,王嘉胤被奸细所杀,时年40余岁。余部后受王自用统率。
与此同时,李自成所在的张存孟起义军主力,在陕北被明军击溃,起义军首领张存孟走投无路被迫投降。倔强的李自成却率本部和其余不愿投降的起义军成功突围,转进河南。
崇祯五年(1632)九月,农民军高迎祥、 罗汝才、 张献忠等部聚集山西,连续攻克大宁、隰州、泽州、寿阳诸州县。与此同时,被官兵追杀了大半年的河南李自成部也伺机攻陷了修武县,杀知县刘凤翔,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
崇祯六年(1633年)六年初,起义军总盟主王自用率部退回豫北时,在武安作战受伤。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其部成为起义军三十六营之一。
五月起义军总盟主王自用,于河南济源病死。起义军顿时群龙无首,各自不服,早期的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原三十六营中的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十三家,坚持拥戴高迎祥(高的资历仅此于王自用)为新盟主,和接踵而来的明第一良将曹文诏率领的关宁军展开鏖战,年末起义军失利退往河南。
明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李自成献诈降计,受困于车厢峡的各路义军,成功突破陈奇瑜、卢象升、洪承畴、贺人龙之包围,四万义军绝处逢生。
同年末,各地农民起义军云集在荥阳,共商推翻明朝统治的大计,史称“荥阳大会”。在这次聚会上,李自成锋芒初露,脱颖而出,他提出的作战建议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此确立了农民起义军长时期内的正确的战略方针。
明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高迎祥与各路义军会师陕西,合兵二十万,直逼西安,连营五十里,烽火照西京。
崇祯九年(1636)一月,高迎祥、李自成攻庐州,取含山、和州,继围滁州,与卢象升、祖宽、罗岱、杨世恩等部,激战朱龙桥。三月,高迎祥与李自成分兵,七月,高迎祥挥师直驱西安,所部在子午谷被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高迎祥被俘,押至北京,凌迟处死。起义军再次陷入了低潮,李自成却勇敢的接过了“闯王”的大旗,继称闯王。
崇祯九年(1637)四月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五月李自成主力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李自成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进商洛山中。
综上所述,李自成和高迎祥有一点(舅甥)亲戚关系,被领袖和上司出卖了多次的李自成,在舅舅闯王高迎祥这里终于找到了归属感和信任,李自成虽是后来的,但和已在义军中成名的张献忠是战友的关系,级别相同,能力也不相上下,都是打硬仗的好手。高迎祥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缔造者之一,德高望重,一直受到李自成、张献忠的坚定支持,打仗的能力方面,高迎祥比较浮躁冒进(车厢峡、黑水峪子午谷),弱于后来的李自成、张献忠。李自成、张献忠双雄并立,是早期起义军的杰出青年将领,两人同岁同乡,彼此较劲却惺惺相惜,早期的情况基本能说清这三个人的关系和区别。李张后面的发展将演化成两大军事集团,各霸一方,前后脚称帝,前后脚牺牲,那就不再是个人的事 了,那都是时势所推动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