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为防御边疆修关隘如何?

如题所述

1368年,农民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朱元璋又命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和开国名将常遇春等北伐,

攻占元朝大都北京,蒙元统治者首领北逃,结束了在中原89年的统治,我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明王朝的统治之下。

1421年,明朝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据说,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但是,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

为此,明朝在建国初年的1368年至1447年之间,对明长城辽东段,以及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进行了第一阶段的长城修建。

据我国古籍资料显示,明代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迤西,至洗马林,皆筑石垣,深壕堑”,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省大同的外边长城和河北省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如居庸关城是1368年“大将军徐达建城跨两山”。嘉峪关是1372年“冯胜巡河西,始治关为极边巨防”。

1373年,“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

雁门关城,为1374所建;古北口关城,为1378年徐达筑于山顶之上,名营城。1381年农历正月,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51000人,修永平、

界岭等32关,始筑山海卫城,名命山海关。偏头关,则是1390年始建土城。紫荆关、倒马关上城等著名关口,都为洪武年间所建。天津黄崖关和北京慕田峪则建于永乐年间,河北省独石关为1426年建,河北省张家口堡为1429年建……正是这些关城隘口的修筑,组成了后来明长城的中枢,形成了后来明长城的基本骨架。明代初期所建的这些关隘和长城遗址一直保存至后来。其中,最先修成的居庸关长城遗址建筑在一条长达15千米的山谷中间,位于北京市昌平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距北京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千米,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镇、上关城、中关城、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

负责关城守御的是隆庆卫,配有盔、甲、长枪、弓、箭等军械和火器。不仅关城建筑完备,还设有衙署、仓储、书馆、神机库、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设施,文化内涵极为深刻。

据说,元明清三代皇帝都从此关经过,作为政治地位和军事要塞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从关城南口进入关沟以后,两侧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葱葱,登高远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一直流传。

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约为33500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

城楼东、西对称,面阔3间,周围有廊,三层歇山顶高17米,气势雄伟。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寨外风光尽收眼底。

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长城由内城、外城、城壕3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2.5千米一燧,5千米一墩,15千米一堡,50千米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000平方米,城高近11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

内城有东西两门,东门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门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雁门关长城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千米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城而过,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重地。

历史上,雁门为双关,两关相距5千米,山脊由长城相连,是为东陉关与西陉关。

《穆天子传》记载:“甲午,天子西征,乃绝俞之关隥。”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代国王,属西周早期,按此推算,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有雁门关。

明代重修的雁门关为东陉关,此关口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通行塞口,打通了塞外与陉南的高山阻隔,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东陉雁门关由关城、瓮城、东城、西城、围城几部分组成,关城为主体部分。沿古关道依次设天险门及雁楼、地利门及杨六郎祠。城郭内以古关道东西两侧分为东城、西城,西城区建筑群包括关署兵盘、雁塔等。关城北侧为瓮城,城内有武庙、戏台等。瓮城门也称小北门,上建门楼。围城南端分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建有围城门宁边楼。

围城内有分道碑及亭、趵突泉及泉亭,围墙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

关前依次为长平桥及桥碑、马公杀虎处及马公墓、南道碑亭、关陵、云际泉及九龙亭、雁靖坊、李牧祠,古关道南北走向,南赴南隘口、北至广武隘口,全长20余千米。

雁门关是我国万里长城最古老、最重要的关隘。《舆图志》记载:“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东陉关上又镶有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两关四口十八隘”,是雁门关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两关即东陉关、西陉关;四口,即太和岭口、南口、白草口、广武口;十八隘,即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北楼、太安、团城、平刑、太和、水芹、吊桥、庙岭、石匣、阳武峪、玄冈、芦板口。

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古北口镇东南,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

北齐于555年修筑了一道自西河起至山海关1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明代加修了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两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望京楼为该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

古北口明长城是古北口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是明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更是后来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代长城最精华部分原貌。

八大楼子长城位于密云古北口西山以西,东起西沟,西止于龙潭沟,是一段不常有人到访的野长城。据说站在卧虎山西山向西望,可以看见这一片山上有8座敌楼因而得名。

说是八大楼子,实际上从西沟到龙潭沟,一共有13座空心砖楼,另外还有一座毛石实心墩,一座完全塌成石堆的砖台,以及一座相对完好的砖台。

前5座敌楼都在上升的山脊上,楼和楼之间都有连续的边墙,其中第一、第二楼损毁严重,第三楼已塌顶,第四楼尚存部分楼橹,但敌楼北面侧墙已塌。第五楼保存尚可,只是箭窗都已破成大洞。从第五座至第七座敌楼,山势较缓,有较为明显的山路。

第六、第七楼都已塌顶。第七楼是这一带的制高点,海拔约为810米。从这里向西望,西面的山势尽收眼底。第八楼就掩下面不远的山洼处,后面是狰狞的山脊连接着的第九,第十楼。最后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楼则建在西南面与第十楼隔沟相望的山上,第十二、第十三两楼相距仅几十米。

黄峪沟长城在古北口西沟一线上,是一处很短的残长城,不仅其险峻、秀丽让无数人流连,更因为没有修葺,隐匿在深山,横卧的残垣断壁更有一种苍凉之美。

那残破、古旧、朴拙的砖石延绵于崇山峻岭之中,荒凉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更能令人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千年不屈的风骨。黄峪沟长城中最有特点的是圆形敌楼。

长城上的敌楼多数都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圆形敌楼基本集中在样边,也就是水头长城一线,在密云、怀柔一线很少见,像保存这样完好的圆形敌楼,非常少见。

卧虎山长城位于密云古北口镇,古北口长城体系的西段,全长约4.8千米,有敌楼134座,最高海拔665米,山势陡峭,故显雄伟壮观。

卧虎山山顶视野较司马台长城开阔,北有群山环抱,南有河流平川,东西长城起伏连绵,自成一色。

登上主峰极目远眺:东面是隐藏在云雾之中的雾灵山,西面是蜿蜒曲折的蚂蚁岭,南面是水平若镜的密云水库,北面是一派塞外风光的桃山。

卧虎山附近有文物古迹几十处,如令公庙、太平庙、铁门关、万寿山、野猪岭、吕祖庙、柳林营等。

卧虎山长城雄险奇秀兼具,以年代久、变化多、布局巧、设施全成为长城建筑史上的杰作。

这里有万里长城唯一的姐妹楼,有最长的水关长城,有极为罕见的扁形楼、圆形楼、半边楼、双垛口和“刀把楼”。还有由北齐长城、明砖长城、明石长城、长城支城等汇成的壮观的“长城之结”。

这些都构成了万里长城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万寿山长城长780米,共有敌楼7座,卧虎山段长城长约1.6千米,共有敌楼9座,山势险峻,敌楼密集,西与八大楼子长城相连,东与蟠龙山长城紧锁潮河,古称“京师锁钥”。

这里的长城多修于险峰断崖之上,雄奇险峻,气势恢宏,走势极富变化和韵律,有的地方几乎垂直壁立,有的地方又几乎是悬空,险象环生。

蟠龙山长城位于具有燕京门户之称的密云古北口镇,处在司马台长城和卧虎山长城之间,距北京100千米,是我国所有开放的长城中唯一一处没有经过人工修缮保持历史原貌的古长城。除明代长城外,还有北京最古老的北齐长城。

蟠龙山长城是历史上战事最多的长城,其相对高度不高,约150米,可登攀的长城长度约5千米。著名敌楼“将军楼”有22个门洞,是较为罕见、气势宏伟,而且保持原貌的多门洞敌楼。五里坨长城在金山岭长城的尽头,它实际上是古北口长城的一部分,但在金山岭的六眼楼上看五里坨长城是最佳角度。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滦平县境内,与北京密云相邻,距北京区130千米,是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主持修筑,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素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美誉。

金山岭长城横亘在河北省承德滦平县与北京密云交界地带的燕山支脉上,东接司马台长城,西连古北口长城,地处京、津、辽、蒙等地的交汇点。

这段长城西起历史上著名的关口古北口,东至高耸入云的望京楼,全长10.5千米,沿线设有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燧3座,因其视野开阔,敌楼密集,景观奇特,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金山岭海拔700米,登山北观群山似涛,东望司马台水库如镜,南眺密云水库碧波粼粼。长城依山凭险,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间,形势极为雄奇。

尤其此处敌楼密集,构筑精巧,形式多样,是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等地长城绝难媲美的,为万里长城中正在开发的旅游胜境之一。

金山岭长城蜿蜒曲折,视野开阔,敌楼密集,雄伟壮观。长城内外高山峻岭,林海苍茫,春夏秋冬四季适宜徒步旅游和摄影。

司马台长城位于金山岭长城东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司马台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18座。

敌楼密集、形式多变、结构各异,楼的间距平均仅140米,极其雄奇壮丽。东段长城峰巅有两座敌楼最为显赫,即仙女楼与望京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景观绝佳,可遥望到北京城。

当然,位于古北口关长城段的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等长城并都是在同一时期内建成的,但是,它们这段长城遗址又被统称为“古北口关长城”。除了古北口关长城,明代初期建成的山海关长城也非常有名。山海关长城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

这段长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长约4.8千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

在东、西、南、北建有4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关城长城是山海关长城的中部区段,全长约7.1千米,其主线即关城东垣长约1.4千米;附线即关城西、北、南垣共长约3.4千米,

东罗城垣长约1.5千米,瓮城城垣长823米。主线上还建有镇东楼、临闾楼、牧营楼、新楼、靖边楼、威远堂等6座敌楼,两座城台。附线包括关城城垣、东罗城垣、瓮城城墙三部分。

北翼长城南起北斗峰,北至角山山麓的旱门10号台,全长大约有3千米。角山长城主要包括旱门10号台、旱门关、角山敌台、月城等。三道关长城主要由城墙、桃园东13号敌台、三道关、烂石关、唐帽16号敌台、尖山西17台、尖山东18台构成。九门口长城主要包括五道楼、枣山区段和九门口三部分。

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中华之魂”的盛誉。位于山海关以南约4千米处,北连长城,南入渤海,是明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

老龙头长城简称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虏1号敌台、王爱2号敌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楼、宁海城及滨海城墙等部分组成,始建于1381年。

当时,筑有入海23米的石城,城垣上修有澄海楼。后毁于兵燹,仅存翘首海滨的一段颓墙残壁。

山海关自从建关设卫以来,商贾往来频繁,经济贸易活跃,对于发展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卫首都、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从规模上、布局上,还是从结构上,山海关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所罕见的,它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是我国古代城市中建设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

比山海关后建成的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

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千米。东、西、南3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崇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

这些堡城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约30千米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重建于永乐年间的天津黄崖关在蓟县北30千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历史上,蓟州城共有守营墩台18座,黄崖关为其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关隘。始建于556年,明代重建。

黄崖关长城,东达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关,西接北京平谷的将军关,全长42千米,是我国古长城的一部分,有楼台66座,即敌楼52座,烽火台14座,是京东军事险要之地。

这里是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

和这座长城在明代同一时期修建的北京慕田峪长城,长城地址位于怀柔区境内。

这段长城西接居庸关长城,东连古北口,著名的长城景观箭扣、牛角边、鹰飞倒仰等位于慕田峪长城西端,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慕田峪长城多建在外侧陡峭的崖边,依山就势,以险制厄。墙体高七八米,墙顶宽四五米,建筑材料以花岗条石为主,雄伟坚固。

慕田峪长城,墙顶上两边都建有矮墙垛口,可两面拒敌,外侧还挖掘有挡马坑,使防御功能更加完善,这是一大特点。慕田峪长城墙顶的双侧都筑有长1.67米、厚1.33米、高0.67米的垛口。

慕田峪长城的关门两侧是沿山脊升起的,随山势翻转。在这些地段的垛口不是开口的长方形,而是呈锯齿状。射洞筑在垛口的下方,它不是圆形孔,而是顶部呈弧状的方形孔。

险要之处还修有炮台。慕田峪长城上还建有“支城”。所谓“支城”,就是在长城内外侧有高脊山梁的地方,再节外生枝地顺山梁修出一段长城来,长度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并在此筑有敌楼,当地人称为“刀把楼”。

明代在重修慕田峪长城时,在墙顶的两侧都加修了垛口,还同时新设置了滚木石雷石孔,可攻可守。而修筑“刀把楼”,可控制制高点,减少对主城的威胁。慕田峪长城从正关台左侧起,随山势翻转,奔向远方。

长城由山腰直伸山顶,在山顶立敌楼后,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骤然升起,直至海拔940多米的地方,绕了一个大弯,其形状酷似牛犄角,苍劲雄浑,人们把它称之为“牛犄角边”。

长城从“牛犄角边”继续往前延伸,经过一个名叫“箭扣”的地方,这里是已达海拔约1千米的山峰,两侧陡峭如削。在修筑长城时,必须从山头的外侧断崖绝壁上通过,又不能把这个制高点留在外面,使用砖石、木材显然都不行。

于是,聪明的能工巧匠们,用了两根大铁梁担在断崖之上,上面再垒砌砖石,这种方法在整个长城修建史上极为罕见。

在慕田峪长城东侧,长城本来是顺山势伸向东北。可是到敌楼处突然分出约1千多米的地段,另辟蹊径摆向东南方向,山势尽处,突然终止,在尽头处修了一个甚是坚固雄伟的敌楼。

这段千余米的长城被人们称之为“秃尾巴边”。这样,长城在此处就形成了3道长城汇于一楼,“三面极目观巨龙”的景观。

在慕田峪长城“牛犄角边”的两侧,还有一段长城被称为称为“箭扣”及“鹰飞倒仰”。墙体全部建在岩石裸露的悬崖峭壁上,长城的坡度大都在50度左右,其中有一节接近90度,几近垂直,台阶仅有几尺宽,非勇敢者不敢涉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