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残了?

如题所述

通常人们喜欢用“长残了”来形容那些小时候长得可爱俏皮,但是长大后变得普通,颜值大不如从前的人。

很多人道“岁月是把杀猪刀”,越长大反而长得越丑。除了外貌上的变化,部分网友也用长残形容自己的内心成长历程。

有个小女孩,聪明懂事,可爱俏皮,每个人见了都想亲亲抱抱,所有见过她的人都夸赞她“乖”。

父母吵架时她会主动上前劝架,即使是喜欢的零食只有一口,也会优先考虑别人,留给别人。

这个女孩不和他人随便争抢,谦让有礼貌,对待他人包容随和,在学校成绩突出,人缘也不错,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小孩”,是老师口中的“乖乖女”。

后来这个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家乡的重点高中,在学校她依然像以往一样乖巧听话,可是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私底下和女孩谈话,询问她是不是跟不上课程,哪里没有听懂,女孩没有作答。

老师安慰女孩不懂得时候可以来办公室问,女孩也只是点头答应,但是最终没有找过老师。

是她课下自己都想明白了吗?并不是。

她只是害怕被老师嘲讽,她只习惯了伪装,畏惧向他人展露出自己的缺点。

“只要迎合别人的喜好,就可以获得夸奖和认同。”女孩一直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

不停地迎合他人的想法,按照他人的意愿办事,表现得懂事顺从,其实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畏惧受到惩罚而不断压抑自己的表现。

长期的压抑和委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点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一、意识误导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组成。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知程度和对客观世界的关系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会有各自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会随着年龄成长逐渐完善,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中有重要影响。

它是我们客观认识事物的前提,也是一个人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在自我教育中有巨大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形成将会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特别是个性倾向。

在孩子三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时,可能会有“意识误导”的状况,也就是孩子会通过自己不健全的认知对周围事物做出片面的判断。

比如,孩子会在一次礼让获得了大人的称赞和奖赏感到内心上的满足,那么会在各种情况中扮演谦让者的角色。

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是孩子没有分辨的能力,不知道应该在何种情况谦让,从而导致过分的谦让和忍耐。

我认识了一名和上文小女孩成长经历相似的中学生,但这个中学生令我惊讶的是他拥有超越成年人的忍耐能力——面对他人对他施加的校园暴力,即使知道错不在自己,但是出于不想让对方承受和自己相同程度的痛苦,选择退避忍让。

二、被嘲笑“懦弱”

一个孩子为了保护流浪猫和老人,只身挡在车水马龙之中,却被他人嘲笑懦弱。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一是因为他共情能力强,善良过了头,二是因为从小到大长久的忍让和包容,使他在心中把自己放在他人之后,从而压抑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孩童时期是自我意识塑造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没有经过一个思维相对成熟的人进行的指导,非常容易陷入“迷惑式自我导航”状态。

这样的孩子不是生来就懂事乖巧。而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长久压抑自我,努力迎合大人胃口让自己变成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三、独立思考

一个小男孩在课上总是表现出认真听课的模样,不打闹也不和同学窃窃私语,会随着老师的话点头附和。但事实上这个小男孩压根没有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也没有和老师对上,而是处于梦游的状态。

那为什么要表现出一副认真听课的样子呢?

因为他知道父母和老师都会喜欢这样的孩子,他想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喜爱,父母怎么想,他就怎么做,如同一个提线木偶。

每个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望,但是如果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营造一个高强控制的环境中,那么孩子就会丧失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代“妈宝男”。

其实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表达自己喜怒哀乐。

在应该表达的时候没有表达,而是迎合别人,那些负能量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而是在内心深处积攒起来,成为一枚不定时的炸弹,一点小事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人都喜欢乖巧的孩子,但是有些孩子的乖巧只是是牺牲自己作为代价的伪装罢了。

任何人的心理问题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更不会凭空消失。每个父母和社会都有责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