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带你了解“自卑”与“自卑情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自卑即我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不满,自卑是人追求向善的动力,正是因为自卑,人才会想要超越现在的自己。

我们都是目标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不断地为自己找到新的目标——每当我们到达一个目标或一个地方后,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都是下一步要去哪里。从这一角度来说,自卑即我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不满。自卑所导致的难过,焦虑甚至感动嫉恨,这些情绪的产生,无非都是让我们拥有更强烈的动力去达到更佳的状态。

你看到别人的妆容精致,可能也会渐渐的开始收拾自己,打扮自己,那是你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世上并非所有的人天生就能五官精致,大部分都靠后天的打磨。你曾可能会因自己天生的不足而自卑,以至于容貌上、嗓音上甚至是在性格上嫉妒别人,让自己看起来酸溜溜的。但你的心底却是渴望改变的,因为你知道自卑带给你的那些负面情绪是不正确的,在你渐渐的改变中,你才会渐渐的消磨掉那些曾经的负面情绪,进而更加的尊重别人在那些方面的成就,肯定他们的努力。从而也让自己重拾自尊,变得更加自信起来。

所以正视“自卑”这一样情绪,并学会合理的去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形成“自卑—努力—提升并获得优越感”这样的良性循环,你将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自卑情结就是利用不当的龟缩来保护自我的形象,他是一种不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我们受到了非分的打击,我们便会进入龟缩的保护状态。

我们忘记了成长与上进,唯一想要的,就是恢复那所剩无几的优越感。

不幸的是,许多人的家庭与成长环境中,都有太多有意无意打压我们的人,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帮助我们,其实,在经过了他们经年累月的折磨后,我们的龟缩状态逐渐成了习惯。因而,到了今日,当你看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不如他人时,都会本能地使用逃避、辩解、否认甚至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简而言之,自卑情结就是走不出负面情绪的自卑心理,这样的心理其实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在新年当中尤其明显,不少家长都喜欢贬低自家的孩子,以此来凸显其他家庭的孩子的优秀,又或者是拿自家孩子不擅长的领域与其他孩子擅长的领域作比较,在这样的长期打压下,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引起孩子的反感,由此自卑情结就非常容易扎根于孩子的内心。例如,你拿孩子的学习成绩与隔壁的比,他比不过,就不想在继续好好学习,也不听你的话,从而沉迷于游戏,在游戏中寻找优越感,甚至会为了那样的优越感而选择逃课,选择逃离你,变得十分的偏激。这样就形成了形成“自卑—自我保护—弥补优越感—忽视目标与现状—产生更多自卑”的恶性循环。而这种恶性循环,也将会被他带入与周围人的相处模式下,进而影响他的社会职能。但是从那些父母的角度想,他们为何要那么做呢?这其中又是因为什么心理现象呢?他们是否也又自卑情结呢?

正常自卑的循环是 “自卑— 努力—提升并获得优越感” , 自卑情结所构成的循环是“自卑 —自我保护—弥补优越感—忽视目标与现状—产生更多自卑” ,联系你的生活经历,你可以区分出你的心理状态吗?

其实这样的情绪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件很正常的事情,那些曾经让你自卑的话语是否有心还是无意,那些让别人自卑的话语你是否也对别人说过呢?把曾经的辫子放下,既是对自己的救赎,也是对别人的救赎。

自卑就是人生路上的那些迹象,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否定你的人生、头脑或者存在的意义,而是提示你,是时候改变方法了。

然而事实上,自卑的同时却保持着积极、谦虚、实干精神的人才是自信的。

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分百的自信,任何人都有自卑被触发的时候,真正拥有高情商的自信者,会十分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失败,面对批评,然后思考怎样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人才是自信到可怕的人,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击垮他们的信心与改变的意志。但是这样的人同样也是光芒万丈的人,令人敬佩,十分富有吸引力。

(注:本文的内容理论来源于书籍《心理学与情商、智商、逆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