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拒绝别人的指挥

如题所述

我想你能问出来,就说明内心应该是害怕拒绝别人。你也没有说这个人具体和你的关系,就看做你不懂的如何拒绝所有人。首先,害怕拒绝别人的心理,是怕拒绝之后别人会不理自己,关系搞不好,这种很明显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表现1. 内心敏感脆弱,有同理心,总能敏锐的察觉出或「自以为察觉」出别人内心的想法。很会为别人着想,而总会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为别人「添麻烦」,在获得了别人的帮助时总会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别人的帮助与恩惠。
2. 很难拒绝别人,即便知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习惯性的硬着头皮满足对方的需求。

在不得不拒绝了对方的情况下会觉得非常的愧疚与惶恐,即便他完全没有任何必要为此道歉。
3.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倾向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4. 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很少会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营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没有攻击性」的好形象。

对社交中争吵、尴尬、意见冲突等负面的状态会十分的不安,总是试图营造出和谐的气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5. 在社交中表现得很「神经质」,因总会担心自己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说哪些话合不合适、为对方考虑太多等,使其在社交过程中无法坦然的表现自己,反而会令其与别人的社交总会充满了「不自然」的状态。

6. 大多数行为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可。

7.缺乏底线和原则,非常能够容忍或者说是意识不到别人在客观上对他的“逾规”行为。

因为其自身的自我边界模糊,所以往往想当然的也以为别人是像他一样没有边界的。
这样就造成一方面他们会因为能够轻易地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界限而很容易和一些人变得较为亲密,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得不到别人更多的回报和关注而更加痛苦。
讨好型人格的内在心理

1.讨好型人格之所以会像上瘾一样不断地讨好别人,在其潜意识中最大的一个动机其实是:期望他所讨好的对象能够对他的这种讨好给予相应的回报。
讨好型人格一般不会或者是羞于用语言表达出对别人的需求,他们只会用行动、付出、讨好来“暗示”他所讨好的对象他期望对方能够给予他回报。这是因为“讨好者”内心敏感,总能敏锐的觉察出别人的需求,因此他以为别人也都是像他一样同样能够觉察出他的需求。
但是讨好者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讨好者的同理心与对别人内心的敏感远远超越于常人,所以:一般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体察到“讨好者”的需求的。
然而大多数讨好者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以为被讨好的对象能够理解到他们的需求,所以在讨好对象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只会付出更多的讨好,投入更大的付出,期望讨好对象能够觉察到他们的需求。
随着讨好者对于讨好对象的付出越来越多,他就更难停止讨好,就如同买彩票的心理一样,讨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没成本”,他们往往“不甘心”令自己所有的付出和讨好都化为幻灭,因此只能陷入「无休止的讨好并期盼着别人永远不会到来的回报」之中。
2.“讨好者”的内心是完全空虚的。因为他们将全部的关注都投放在外界和别人身上,他们只能通过不停的“乞求”别人关注与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因为很多年以来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自身,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所以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他们也很少会主动的去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建设自己强大的内心,他们也从来没有主动地去培养内心的充实感,他们没有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给予自己滋养。
现在请你跳脱出来,认清关于你自己的这样一个事实:你从来不关心【你自己】,你从来不主动的培养【你自己】的内心充实——所以你的内心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空虚和匮乏的状态——因此你只能通过追逐外界的认可和关注来【暂时】填补你的空虚。
但是你必须要意识到:内心的空虚永远都无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补,我必须再重复一遍,你内心的空虚是永远都无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补的,你一定要真正理解并且接受这一点,然后你才能明白,任何“讨好”他人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帮助和满足。
外界的力量,别人对你的关注那都是你无法控制的,你只能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要建立在你自尊自爱,建立在你内心充实,能自给自足,不再向外寻求的基础上。
所以对于现在的你而言,你需要认识到:在你自己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永远是你自己,你必须为了你自己而活,你必须为自己完全负责,没有任何外界和别人的力量能够给予你帮助,只有你自己找到你想做的事,只有你努力改善你的生活,只有你令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的内心才不会空虚,你才能将这种空虚「整体的」转化为充实和富足,并给予你安全感和滋养。
3.通过为别人负责来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痛苦,区别只在于那些心智成熟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并接受这些问题和痛苦。
而讨好者却因其脆弱和敏感的内心而往往无法承受自身的痛苦,他们也不愿意付出行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潜意识里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脆弱的、懒惰的,但是为了逃避这种潜意识里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他们会通过讨好别人、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来证明给它自己:“看,其实我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所以当他们讨好别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愉悦感和自我肯定,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也能以此为借口:“我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所以我当然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只是不想去解决我的问题而已,那并不代表我没有解决我自身问题的能力。”
但是你得接受现实:即便是你和你的讨好对象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你能够帮他解决这个问题,那并不代表你也能为自己也解决这个问题。你心里其实很清楚,当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你是很轻松、毫无压力的。而问题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时你会很紧张,你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所以不要欺骗自己,现在的你的确是很脆弱,现在的你的确是没有面对自己的问题的勇气,现在的你的确是没有解决你自身问题的能力的。
我不是在蛊惑你否定自己,而是对于现在的你而言认识到并且接受现实才是最重要的,你不用因为需要面对自己身上那些负面的因素而焦虑,事实上如果你能接受这些负面因素,你反而能够因此变得更强大。
如果你无法接受自己的真实状况,那么你接下来还是只会逃避,你还是会不能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4.“讨好者”倾向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使自己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实际上是因为当他们处于弱势的时候反而能够给予他们安全感。
因为受到成长环境和原生家庭的影响,讨好者自小就害怕冲突,害怕和别人平等的交流,他们可能从小就会被父母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
一旦他们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必然会有一部分不符合他们父母的期望,为了不被父母或抚养者否定、批判、打骂,他们只能表现出顺从,听话,没有攻击性。通过伪装自己、通过摆出低姿态来迎合父母或抚养者的期望,从而避免被否定或打骂的危险。
这种认知模式会根深蒂固的贯彻在“讨好者”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是会认为别人是无法接受真实的他自己的,一旦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就会被别人否定和拒绝,一旦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那么童年时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就会再次重现。
所以当他们与人交往时,为了避免冲突和被别人否定,他们会在一开始就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动权,他们会完全按照别人说的去做,他们会尽力的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他们一直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对方的感受生怕对方稍有不顺便会否定或离开自己。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必须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你不再是像小时候那样完全要依靠父母、要通过乞求父母给予你的关爱才能生存,你已经不再需要从别人那里来获得关爱了。
而且,你必须得接受这一点:在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对方会如何看待你、如何对待你,本质上只是取决于你个人的价值,你对别人的任何讨好行为不仅不会令你和对方的关系变得更好,反而会降低你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
社交关系绝不仅仅是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要记住,你对别人的付出能否获得别人的回报,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是谁,你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你是一个百万富翁,即便是随手将一个小孩从地上扶起来,小孩的父母都会对你感激涕零;你是一个乞丐,你天天跪着给这小孩的父母磕头,给他们掏粪,给他们打扫卫生,他们也不会感激你。因为他们认为你的价值太低,没有必要回报你。
所以现在你是否明白了?
你根本完全不需要在意别人会如何看待你,别人会如何对待你,你也完全没有任何必要讨好别人,你需要做的只是关注你自身,努力的去提升你自己的“价值”。
你拥有了足够的价值,别人自然会尊重你,或者说在这个时候你为别人的付出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你希望别人满足你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你没有足够的价值,再多的讨好不仅没用,反而会令别人在心底贬低你。
Ⅲ.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
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于幼儿而言父母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权威,并且他们的生存与安全感是完全来自于父母,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在他们既没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违背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一个幼儿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的想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的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这也成为了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第二个原因在于,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讨好者”的内在与心态太过的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讨好者”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就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一样。
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但是像这种廉价的认同与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他内心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因为廉价,所以来的容易,去的也快。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同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第三个原因是:“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种。“讨好者”——已经成为了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成为了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义。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认知问题很难被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我们的人个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的稳固,因为人个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点,那感觉起来却是我们要将自己全盘否定,我们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模式全部改变。
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我懒就是因为我懒啊,如果我不懒了那还是我野生范冰冰么?;我爱吃甜食就是因为我爱吃甜食啊,不吃甜食的坂田银时还有资格叫坂田银时么!;我特么就是喜欢强X郭德纲,一个不强X郭德纲的于小谦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这一类的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缺点其实倒也真不是把“改掉了这一点我就不是我了”当借口,而是在他们的认知中的的确确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些缺点或行为是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改掉了这一部分的确会给他们带来仿佛“整个自我都被否定”或是“我就要不存在了”这样的恐慌。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自我认知只是我们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个固化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变了身上的某个习惯某个点你就不是你了这回事。
固化的自我认知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思维,意识等保持在一个稳固的、不会轻易崩溃的状态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坚持固化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任何方面,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是谁”。

Ⅳ.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人的自我认知是在「客观与现实」因素的前提下对自我的「主观」评价。
在这里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与现实因素,一个是主观评价。
当我们意识到或在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人格或自我认知的时候,因为往往我们是处于和别人的交谈或是在读文章的情境下,因此我们会习惯性的、或是因为懒惰而只集中在「主观评价」的这个方面,或者可以说当你试图通过看书、找别人解答的时候,你所期望的就是别人能给出你几句令你恍然大悟的话然后你就改变了、你只要在思维层面有所改变你的问题就能解决了、你倾向于忽略现实中实际的行动与付出,你倾向于只靠“想”与“思考”就能解决你的问题。
你必须要意识到:人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客观与现实」因素的前提之前,你在客观与现实层面的价值才是决定你自我认知的主要因素。
不仅仅局限于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我们人类的大多数心理或精神层面的问题其解决方法都是在你的现实中通过行动与付出来改变你的【现实情况】才能解决。
你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也并不仅仅只是通过和医生聊天,医生给你讲了什么道理令你“想通了”你的心理问题就能解决了;而是医生能做的是先改变你对现实的理解与认知的偏差,然后令你在现实生活中付出行动去印证你的理解与认知,然后你才能真正的做出改变。
但凡涉及到人的“改变”这个层面的问题,你得清楚,那是真的实实在在的「改变」,你现在的行为模式真的会变得和以往不一样,你的确需要去做一些你以前不会去做的事,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也必须要向另外一种状态转变。
不要再幻想仅凭着看看书,做做思考你的问题就能解决了,我反复向你强调这一点是为了令你明白,唯有「行动」才是令你能够有所改变的唯一方法,意识层面的理解,思维层面的懂了,那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明白了吗?所以,请从书籍和思考的自己好像可以变得很好的幻想中走出来,不要再自欺欺人。
意识到这一点,是你想改变讨好型人格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你要意识到的前提是,改变需要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3
想拒绝指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强大,然后指挥别人。
或者从事独立性高的职业。
别人能指挥你,好说明他有权利在手,

如果不是,你可以不听。如果是,那你就服从吧。
当然前提是合法的指挥。
第2个回答  2019-07-02
果她们都在那儿忙着,而你在那儿坐着,让你帮助做些辅助的事情,那真是没拿你当外人,可不是欺负你。不信,你跟她们闹两天别扭试试,你想帮人家,人家还不让呢。
当然,你们可能是各司其职,你完全可以不帮她们,可是大家在一起,你也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如果你比她们年长,就应该拿出年长者的气度来,帮助照顾年轻的,她们会从心里尊重你。
如果你比她们年轻,就更应该尊重帮助年长的姐姐们。
当然,不要觉得她们请你帮点小忙就是使唤你了。你要是这样想,干也干不痛快,你不痛快,你干了,人家也不领情。
生活在集体当中,不要斤斤计较,有时眼里也得容下一点砂子。这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利无害。
你实在不愿意帮她们,你就不要干坐着,不要闲着,干自己分内的事,或者学习。你忙着,她们自然不会来烦你。就算她们找你,你也有个借口。
第3个回答  2018-08-25
一个经常被别人指挥的,一般都是情商较低的人,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通过合理的方式去拒绝别人指挥,当然,被别人指挥是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别人指挥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的上级指挥你,你难道不服从吗?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毕竟你还在他手下工作。
如果你在社交、朋友之间经常是被指挥的那个人,这就说明你可能你的社交存在问题了,或许你根本就是被人利用的对象,当然这也并非是不好的事情,因为你至少还在别人心中有价值,不然谁会去指挥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呢?
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价值,并不是说被人指挥就是不好的事情,你应该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只要不是上级指挥你,其他人的指挥你该拒绝时就得拒绝,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发欺负,当然,你能提这个问题,或许你的情商方面存在不足,建议你测试一下情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8-27
1.积极的诚并应之——面对瞎指挥的领导,千万不要上来就不听话,上来就直接拒绝,我们不如先积极的回应,认真请教,态度一定要好,并当面给这种领导一些马屁,先应承下来,不要误会小编的意图,小编觉得,在职场上,如果你太实在了,太直了,可能就失去了你发挥能力的机会,与其吃哑巴亏还不如表面上顺之,再想办法拒之,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至于惹火烧身,所以,请记住,应对瞎指挥的领导第一步是先听之,先态度诚肯的回应,不要搞的太僵。
2.体面的缓并送之——有了第一步做铺垫,至少这位瞎指挥的领导对你的印象不会太差,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缓兵之计,比如领导安排的事明明没有条件去做,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这样缓之,“领导,您说的很对,我们马上研究如何落实您的指示”,这个时候你可以象模象样的喊你的人,“小张,过来,一会通知……,我们一起商量一下如何把……领导的指示快速的落实”,小编相信,这位瞎指挥的领导应该很“满足”,很有“成就感”的离开现场了,然后你们商量如何不去执行这个“瞎指挥”。
3.智慧的转并拒之——小编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理由证明这位领导“瞎指挥”瞎到哪里,但千万注意,我们要绕个弯子,千万不可以把这个“瞎”说出去,要把你正在做的正常工作与这位领导的指挥结合起来,哪怕是很牵强也行,也就是把这个“瞎指挥”转化成你们正在做的事,然后去找这位领导,告诉他,你们认真落实了他的指示,并且把他的指示进一步的转化……(你们商量好的正在做的工作),其实领导都不傻,他心里给明镜一样,这样你就体面的,智慧的拒绝了这位领导,要不了几个回合,他再到你那里瞎指挥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4.公开的迎并扬之——为何我们都拒绝了,还要公开的欢迎他呢?这就是一种大智慧,越是他不去你们那里指挥,你越要高调的欢迎他,请他,并且在公众场合一定要会造势,人越多,你夸奖这位领导越英明,越有魄力,并且经常到他的办公室里汇报你的情况,随时欢迎他到你那里指导,领导也是人啊,人都怕敬着,所以我们不要用常规的思维去对待处理这样的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