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体」是什么?你在网络上会使用吗?

“讨好体”正在成为一种通用语言,有人在工作时文字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和各种展示激动情绪的表情包。但现实中却十分严肃,不爱笑。这便是当代人的两幅面孔。

讨好体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正常的话语之后添加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感叹词或者表情图标或动画头像,目的就是给传达给对方一种或可爱或无奈的情感,总之就是要让对方感觉自己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家伙。即友好,又无辜。目的么自然是想引起对方的好感,表达自己的顺从,或者最少让对方不要感觉自己的言语当中夹杂着恶意。

如果问我在网络上是否会使用,如果这些感叹词和表情都算是讨好体的话,我也只能很坦诚地说:"经常使用"。使用的对方包括自己的领导或同事,当然也包适自已的朋友和家人。真的一说话就要带上,一时都离不开了。我仅我如此,我看我周边的人也大多是这样哦。

想想在前几年,领导发你个信息让你做某事,你为了表示已经看到此信息,并且将马上去做,大部分人的回答的“收到”。表达的语气很干脆。但是现在我发现这个之前常用的回答词已被取代,很多人的回答“嗯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这"嗯嗯"两个字却体现了接受信息者内心当中的无限的顺从。当然有时女孩子还会配上一个可爱的小猫的图片,或男方则会回一个敬礼的动画表情。

有一次我竟然发现我的领导再和我交流时也会使用讨好体了。记得包括那次我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一个小任务。领导看来很满意,居然在微信的聊天记录中发了一个”谢谢哈“,这个让我当时感觉非常非常的吃惊。因为他之前和下属交流时,说谢谢,更别说带个”哈“。我当时就暗想,可能是他刚才刚和他的那个领导发完信息,手滑了一下就给我打上了这个”哈“,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简单的语气词好像突然改变和我和他有之间的下级之间的关系。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既亲近又陌生,甚至自己还有一点小庆幸,难道我真的要成了天选之人了!

文章开始时我说过,我现在基本上每天都离不开这种看似可有可无的“讨好体”了。其实也有一个我自己的客观原因,因为本人有时性格比较急躁,说起话来又直接,因此常常在无意之间就得人得罪了。后来我发现已经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加一些语气词就会让交谈变得融洽很好,自己的情绪也好像因为使用了这些词变得更容易控制了。就连我妈都说我的脾气变得好多了,聊天时也不抬杠了。

其实我个人总经下来使用讨好体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是看你如何去使用它,合理的使用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通过一些叹词和动画表情来表达一些不好用语言表达的内心的情感。语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吧。

记得职场上有这么一句话,”不要讨厌你身边的那些人看似虚情假意的人,其实你总有一天也会活成他们的样子。“现在兴盛的讨好体就是如此。因为人总会不知不觉的有求于对方,或者希望给对方留下好感。这和讨好体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有时我们的目的并不一定是想讨好对方,更多的时候则是表达一种善意,只要真心地对待他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杆秤,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大家每个人的心里都和明镜一样的。

别纠结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人生苦短,有时间可以多去想想诗和远方让自己心情愉快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5

讨好体就是人们使用讨好性文字,其实是担心自己给对方传递一种冷漠的态度,再往深里说,也许社会上人们普遍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冷漠的,有距离的,所以,需要刻意的给它添加一点浓度。我也会在网络上使用呀。为的就是不让别人感觉到语言的冷漠,会常在后面加上呢、了、哟、哦~之类的词语。

源自百度

最近,“职场失语症”和“文字讨好症”受到社会热议。所谓的职场“失语”,是指一些人在办公室一天工作下来,都没有人说话,同事之间靠微信交流,有媒体将这种现象总结为“职场失语症”。而“文字讨好症”描述的则是人们在线上沟通时,为了使对方感觉舒服、亲切和友好,对语言表达进行的一些调整,经常在结尾加上“哈、啦、哟、滴、~”或可爱的表情包,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讨好体”并不是新现象,古已有之的敬语、谦辞等,已经说明人们希望用更加准确和妥帖的方式表情达意。如今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使我们在线上交流时,可以使用特定的修饰词、符号和表情包,互动过程也赋予这些符号更多的情感意义。不过,线上交流虽然便捷,但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也给人们的交流制造了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语言的选择更加慎重。在职场社交中,双方交往可能出于合作目的,也可能是单方面的配合执行,这就需要我们更谨慎地选择表达方式。

围绕“职场失语症”和“文字讨好症”的讨论,呈现出年轻人对待职场和社交的态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浮于表面的无效社交上,更看重自己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也愿意在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去分享和表达真实的自我,亮出自己的锋芒和主张。个人有选择社交方式的自由,社交模式是灵活的。人际沟通又是有语境的,不同的身份地位、交流目的,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表达的技巧、姿态。或许有人并不指望职场社交能带给自己多少温暖、慰藉,但如果职场社交中,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就可以增强同事间的了解与互动。(源自中国青年客户端)

第2个回答  2022-11-05

所谓的“讨好体”,就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初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在回复他人聊天的时候,还在拿捏“哈哈”与“哈哈哈哈哈”之间的分寸;中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则会带有一些强迫行为,但凡遇到朋友或同事聊天冷场,总是忍不住要发一个表情包收尾;终极“文字讨好症”患者,则将“病情”扩散到文字以外的肢体语言中,常见的例子是“讨好型加班”——不少网友指出自己下班后仍会逗留在工位上,“摸鱼式”敲键盘、用余光观测上司行踪,伺机而动。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不用语气词和表情包,已经不会聊天了吗?来源:央视网你有“文字讨好症”吗?9月上旬,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发布的一条动态,让这个词汇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如何用文字“讨好”别人?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最常见的“文字讨好症”就是在词句的结尾处加上“哈、嘞、呀、嗷、哇、啦、哟、滴、~、!”等亲切的语气词和符号。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好哇”;“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嗯”说成“嗯嗯”“嗯嘞”“嗯啦”;“来了”说成“来啦”“来嘞”......有人会仔细拿捏“哈哈”与“哈哈哈哈哈哈”、“OK”和“okkk!”之间的分寸,让自己不显敷衍又不过分“沙雕”。还有人打的是“组合拳”,不仅文字如此,还喜欢在每句话的末尾或者聊天冷场时,发一些表情包来表现自己的友善。尽管大家“文字讨好”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不得不说,“文字讨好症”已经逐渐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社交习惯。“我一个一米九的山东大汉,给老师回信息,都是说好哒~”“我只是礼貌,怎么就成讨好了呢?”如今,互联网上总是有各种“疑难杂症”——“潮人恐惧症”“开学焦虑症”“热度排斥症”……如果把聊天时的文字修饰定义为“文字讨好症”,可能会让人感觉自己有问题,“哎呀,我怎么这么卑微,每天都在讨好别人”。但其实呢,我们不必为“文字讨好”而自卑,“文字讨好症”不一定是个贬义词,不妨把它看作是网络时代下的一种“悦人悦己”的新型社交礼仪。面对面交流时,聊天当事人都在现场,除了说出口的话,语气、表情、眼神等都能传递出情感信息,不太需要专门使用语气词来表现情感;书信沟通时,受到传输效率和成本的限制,“寸字寸金”,人们也很少使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但如今,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工具,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网络聊天时,人与人隔着屏幕,很难感知到彼此的神态、动作、心情,而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样。比如,有人的“哦”表示“好的”“我知道了”,但有的人就会理解成对方很冷漠、在生气。因此,使用活泼的文字和表情可以加强语气效果,传递出文字以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聊天时“词不达意”的误会。同时,我们需要线上联系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我们在线下生活中并不熟悉,甚至没见过面,聊天语言的克制和礼貌,是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对于被“文字讨好”的人来说,看到友善、亲切的文字更容易产生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于主动进行“文字讨好”的人,“文字讨好”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和善、谦卑的社交形象,让沟通更加顺畅,维持体面的人际关系,减少社交难度。职场,是“文字讨好症”出现最多的场景。在这个情境中,我们沟通的对象常常是领导、同事以及合作伙伴,通常是上下级、甲乙方的关系,“文字讨好症”也是一种职场人展现亲和友善工作态度的方式,是职场中讲究礼貌和分寸的体现。

第3个回答  2022-11-05

你好,文字讨好体其实是一种自我掩饰,在发送微信消息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使用一些讨好和欢乐的语言,让人感觉你的情绪是比较饱满的。比如说在表明我到了某个地方,会将到了这两个字打成到啦,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很外向且可爱的人。阅读者在看到到啦这两个字的时候心情也可能比较的好,这就表明你讨好到位了。

不同的人对于这种发送微信消息的习惯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交礼仪,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而有一种人就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内耗。不过小编认为每一个人的交往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人就比较的可爱,喜欢一些可可爱爱的文字,而有一些人就很理性,会在发消息的时候比较的简洁。 网友在看到新闻之后就表明自己确实有这样的毛病,不仅会用一些可爱的文字,还会加上一些表情,比如说太阳或者捂脸笑。还有一些人会在网络上存上很多的动画表情,在发消息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使用上。这可能就是你把自己的地位放的比较低,也可能是你认为对面的人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会这样做。不过也有另一种解释,就是你感觉这样发消息可能会让你显得比较的随和,让彼此的沟通交流更加的顺畅。

无论是社交礼仪还是一种精神内耗,其实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本身就有这种习惯,当然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因为这不会让你觉得很累。但如果你之前没有这样的习惯,只是下意识的去讨好他人,那就可以遵循自己的本心,不要让聊天成为一种负担。不过在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人们就会下意识戴上面具,特别是在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你可以根据对方的一些条件来改变自己的聊天方式,也不会让对方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第4个回答  2022-11-05

讨好体指的是一种人畜无害的语气词,我一般在网络上很少使用。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网上的自己变得软萌了,像Anne一样,文字交流时,会不自觉地使用“~”,“哒”“呀”“滴”“啦”“呢”等语气词,以及可爱的表情包,给人营造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一些人称这叫作“文字讨好症”。


“讨好体”正在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Anne的一个朋友在工作时,文字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 ”和各种展示激动情绪的表情包。但现实中的她却十分严肃,不爱笑。这便是当代人的两幅面孔。下班后,Anne 看到微信信息就烦,不想再说一句话。还有人即便在凌晨2点睡,也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在心理上,和这个世界断联。


崔庆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传播心理学知识的博主,他对时代情绪有着细微而准确的体察,能把心理学知识写得深邃又易懂、浪漫而准确,他对“麻了”“累”等当前流行的社会情绪的解读,曾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被称为“人类问答师”。他理解沟通的要义是“准确”,在文字沟通时,他从不使用“讨好体”,但他理解“讨好体文字”是某种社会语境的体现。

确实发现蛮多人在网上交流,给人感觉很萌、很柔软、很亲近,但我在想现实中,大家都是这么脾气好,这么好打交道吗?
我觉得首先要看这两个人交流是在什么样的角色状态下,假设像甲方和乙方这种合作关系,有一方需要求对方办事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它潜在、短暂地存在着一种权力的差异,一方需要更主动地维护关系,可能需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友好的姿态。
但如果是日常生活中,很随意的交流也是这样的话,可能是因为文字本身能承载的情感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看不见表情,咱们就只能靠这些语气,增加情绪的比重,这是为什么异地恋特别容易失败的原因,因为你在分隔两地时,更多的交流媒介其实就是文字。
这时,如果说两个人情绪状态都好的话,你随便发一句文字,对方不会过度解读,但如果说你们这个时候稍微有一点情绪,有一点不安全感,一句话发过来,可能会被感受成更加不友好、更加冷漠的一个色彩。
人们使用讨好性文字,其实是担心自己给对方传递一种冷漠的态度,再往深里说,也许社会上人们普遍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冷漠的,有距离的,所以,需要刻意的给它添加一点浓度。


这个动作特别像是其实平时情感没什么交集的两个人,在大街上见面了,又需要表现得很客套,就会很夸张地说:“见到你好开心”。
某种意义上,大家对关系的感受已经被这样的语言方式给反向塑造了,一个正常的对话在这种对比下反而显得比较冰冷、突兀,与其说我们想要传递善意,不如说我们是想要努力消除冷漠和敌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