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体」是什么?你在网络上会使用吗?

“讨好体”正在成为一种通用语言,有人在工作时文字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和各种展示激动情绪的表情包。但现实中却十分严肃,不爱笑。这便是当代人的两幅面孔。

第1个回答  2022-11-05

讨好体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我感觉自己有那么一点点讨好体的体质,在网络上我也会偶尔使用一次。

讨好型人格,就是一个人和每个人相处都要小心翼翼,不会拒绝,能自己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迎合他人,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喜欢和认可。 蒋方舟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说由于自己从小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少年成名且喜欢的东西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导致整个中学时代几乎交不到朋友。年少时的这种经历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都不敢拒绝人,说话做事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最怕自己惹得别人不高兴,一直到28岁她都没有骂过人。 性格的养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影响。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天生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原生家庭的东西在我们每个人成长中的影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接受,并且要正确去看待。但是后天的影响,很多性格中不完善的一面,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和改善的,这就是成长。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样化复杂化的,我们比对下“讨好型人格”的特征,会发现自己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中招,只是有些人没那么严重,但会有在有些情况下,有较轻程度的类似表现。 那么在职场中,怎样看待这类型的人呢? 有部电视剧叫《便利贴女孩》,里面的女主总是无条件地为同事们做杂事,久而久之同事们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似乎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个“都可以”的人。在职场上,长期使用讨好手段的人,大部分被讨好的一方感受成了一种你应该的习惯。让对方感觉到你没有价值,不值得被尊重。最后演变成做好了没人感谢你,可一旦拒绝就变成了你的不对了。 讨好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有: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缺乏界限和原则。如果自己身上这些特征表现比较明显,那么需要有意思的去调整,如何做到扬长避短,让它发挥出好的一面。 让我们来对应下这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比如:“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VS“善于洞察”:敏感的人往往有善于洞察的心,对人或事情处理的好坏以及事情结果所涉及的人物的利弊都很敏感,这种敏感度运用得当就能成为自身的优势能力。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对于这类性格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一些人因为不敢得罪别人,担心自己一个“不”字,就惹怒了大家。一些,是为了讨好别人,能说“不”也不说,尽管内心不愿意。 一辈子不长不短要做自己,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哭。做好自己,不委曲求全,忽略了那个“自己”。最好的状态是,我就是真实的我。我有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是尖锐的多边形也不是无棱角的圆。性格的改变,主要还是靠自己,别人可以帮助你却不能代替你。只要我们有计划并付诸行动、坚持不懈。学会改变不好的,用其长避其短。相信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舞台大放光彩!

第2个回答  2022-11-05
讨好体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我感觉自己有那么一点点讨好体的体质,在网络上我也会偶尔使用一次。
讨好型人格,就是一个人和每个人相处都要小心翼翼,不会拒绝,能自己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迎合他人,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喜欢和认可。 蒋方舟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说由于自己从小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少年成名且喜欢的东西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导致整个中学时代几乎交不到朋友。年少时的这种经历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都不敢拒绝人,说话做事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最怕自己惹得别人不高兴,一直到28岁她都没有骂过人。 性格的养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影响。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天生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原生家庭的东西在我们每个人成长中的影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接受,并且要正确去看待。但是后天的影响,很多性格中不完善的一面,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和改善的,这就是成长。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样化复杂化的,我们比对下“讨好型人格”的特征,会发现自己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中招,只是有些人没那么严重,但会有在有些情况下,有较轻程度的类似表现。 那么在职场中,怎样看待这类型的人呢? 有部电视剧叫《便利贴女孩》,里面的女主总是无条件地为同事们做杂事,久而久之同事们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似乎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个“都可以”的人。在职场上,长期使用讨好手段的人,大部分被讨好的一方感受成了一种你应该的习惯。让对方感觉到你没有价值,不值得被尊重。最后演变成做好了没人感谢你,可一旦拒绝就变成了你的不对了。 讨好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有: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缺乏界限和原则。如果自己身上这些特征表现比较明显,那么需要有意思的去调整,如何做到扬长避短,让它发挥出好的一面。 让我们来对应下这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比如:“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VS“善于洞察”:敏感的人往往有善于洞察的心,对人或事情处理的好坏以及事情结果所涉及的人物的利弊都很敏感,这种敏感度运用得当就能成为自身的优势能力。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对于这类性格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一些人因为不敢得罪别人,担心自己一个“不”字,就惹怒了大家。一些,是为了讨好别人,能说“不”也不说,尽管内心不愿意。 一辈子不长不短要做自己,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哭。做好自己,不委曲求全,忽略了那个“自己”。最好的状态是,我就是真实的我。我有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是尖锐的多边形也不是无棱角的圆。性格的改变,主要还是靠自己,别人可以帮助你却不能代替你。只要我们有计划并付诸行动、坚持不懈。学会改变不好的,用其长避其短。相信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舞台大放光彩!
第3个回答  2022-11-05
讨好是一种本能,人自出生起就会讨好别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实际上会笑着讨好妈妈的孩子吃得更好。讨好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因为人要生存,不得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得不依赖于别人的认可,不得不仰仗于别人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讨好可能发生于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弱小的对强大的、地位低的对地位高的、没权的对有权的、穷人对富人等。

  如果要对讨好这种行为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乎下意识的“避险”行为,所谓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说的就是,弱者遇到强者时,那种身不由己的谦卑、谄媚和示弱。在强者面前或在地位高者面前,一副无论是否发自内心的笑脸,还是一副讨好的模样,总不会吃眼前亏。这样一种讨好巴结,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表现,是我们觉得活得累的一个原因。

  另一类是主动进行的投资或投机行为。比如女为悦己者容,又比如贿赂,目的都是讨好对方,以获得好处。获得的好处,既可以是物质的,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从贾府获得的银两和财物,也可以是精神或工作上的帮助。被美国总统特朗普炒掉的前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披露,在炒掉他之前,特朗普不仅非常喜欢他,甚至有时候是讨好他,作为顶头上司这样做,就是因为科米领导的联邦调查局在美国大选中曾调查过特朗普,也调查过希拉里,特朗普既怕自己有什么把柄握在科米手中,也想借科米之手达到打压对手的目的。通过讨好科米,而让其有所“关照”。

  无论是下意识巴结,还是主动取悦,讨好本质上都是一种交易:讨是支付代价,好是获得回报。“讨”支付出去的是逢迎取悦的态度或送钱给物的行为,“好”则是从对方得到的好感、好评和好处。这一“讨”一“好”,一去一回,形成了“闭环”,这就把讨好与民法上的“单方施惠”行为区别开来,形成了一种交易关系。

  既是一种交易行为,也就如同其他生意、其他买卖合同,有时候会因为对方违约或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等“实现不了合同目的”,比如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吃力不讨好等。从这个角度而言,讨好虽然是交易,却很难实现“双赢”,常常是一种“零和交易”。有时也会因为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而使合同无效。比如,财物贿赂这种讨好行为,就违反了法律规定,性贿赂则违背公序良俗。

  从个体来说,讨好的本质是弱者对强者的主动巴结行为,是一种不平等主体间的不公平交易。一个“讨”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不平等:自虐自辱,或抬高别人或贬低自己,都是对本人意愿的一种“侵权”。尤其是因为“主人与公仆”位置的颠倒,在不得不讨好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憋屈郁闷,累人累心,对自己的自尊、人格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就整体社会而言,讨好这种交易,会让社会总交易的成本增大,效率降低。随着“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的深入推进,从制度和规则上大大减少了因审批、办事而不得不点头哈腰、甚至低三下四讨好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无奈情形。

  这虽然是行为上的小小改变,却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升上的重大进步。以平等和公平为基本原则,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讨好,使人独立、自尊和自爱。
第4个回答  2022-11-05
所谓的“讨好体”,就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初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在回复他人聊天的时候,还在拿捏“哈哈”与“哈哈哈哈哈”之间的分寸;中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则会带有一些强迫行为,但凡遇到朋友或同事聊天冷场,总是忍不住要发一个表情包收尾;终极“文字讨好症”患者,则将“病情”扩散到文字以外的肢体语言中,常见的例子是“讨好型加班”——不少网友指出自己下班后仍会逗留在工位上,“摸鱼式”敲键盘、用余光观测上司行踪,伺机而动。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不用语气词和表情包,已经不会聊天了吗?来源:央视网你有“文字讨好症”吗?9月上旬,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发布的一条动态,让这个词汇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如何用文字“讨好”别人?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最常见的“文字讨好症”就是在词句的结尾处加上“哈、嘞、呀、嗷、哇、啦、哟、滴、~、!”等亲切的语气词和符号。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好哇”;“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嗯”说成“嗯嗯”“嗯嘞”“嗯啦”;“来了”说成“来啦”“来嘞”......有人会仔细拿捏“哈哈”与“哈哈哈哈哈哈”、“OK”和“okkk!”之间的分寸,让自己不显敷衍又不过分“沙雕”。还有人打的是“组合拳”,不仅文字如此,还喜欢在每句话的末尾或者聊天冷场时,发一些表情包来表现自己的友善。尽管大家“文字讨好”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不得不说,“文字讨好症”已经逐渐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社交习惯。“我一个一米九的山东大汉,给老师回信息,都是说好哒~”“我只是礼貌,怎么就成讨好了呢?”如今,互联网上总是有各种“疑难杂症”——“潮人恐惧症”“开学焦虑症”“热度排斥症”……如果把聊天时的文字修饰定义为“文字讨好症”,可能会让人感觉自己有问题,“哎呀,我怎么这么卑微,每天都在讨好别人”。但其实呢,我们不必为“文字讨好”而自卑,“文字讨好症”不一定是个贬义词,不妨把它看作是网络时代下的一种“悦人悦己”的新型社交礼仪。面对面交流时,聊天当事人都在现场,除了说出口的话,语气、表情、眼神等都能传递出情感信息,不太需要专门使用语气词来表现情感;书信沟通时,受到传输效率和成本的限制,“寸字寸金”,人们也很少使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但如今,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工具,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网络聊天时,人与人隔着屏幕,很难感知到彼此的神态、动作、心情,而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样。比如,有人的“哦”表示“好的”“我知道了”,但有的人就会理解成对方很冷漠、在生气。因此,使用活泼的文字和表情可以加强语气效果,传递出文字以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聊天时“词不达意”的误会。同时,我们需要线上联系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我们在线下生活中并不熟悉,甚至没见过面,聊天语言的克制和礼貌,是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对于被“文字讨好”的人来说,看到友善、亲切的文字更容易产生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于主动进行“文字讨好”的人,“文字讨好”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和善、谦卑的社交形象,让沟通更加顺畅,维持体面的人际关系,减少社交难度。职场,是“文字讨好症”出现最多的场景。在这个情境中,我们沟通的对象常常是领导、同事以及合作伙伴,通常是上下级、甲乙方的关系,“文字讨好症”也是一种职场人展现亲和友善工作态度的方式,是职场中讲究礼貌和分寸的体现。
第5个回答  2022-11-05
所谓的“讨好体”,就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初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在回复他人聊天的时候,还在拿捏“哈哈”与“哈哈哈哈哈”之间的分寸;中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则会带有一些强迫行为,但凡遇到朋友或同事聊天冷场,总是忍不住要发一个表情包收尾;终极“文字讨好症”患者,则将“病情”扩散到文字以外的肢体语言中,常见的例子是“讨好型加班”——不少网友指出自己下班后仍会逗留在工位上,“摸鱼式”敲键盘、用余光观测上司行踪,伺机而动。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不用语气词和表情包,已经不会聊天了吗?来源:央视网你有“文字讨好症”吗?9月上旬,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发布的一条动态,让这个词汇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如何用文字“讨好”别人?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最常见的“文字讨好症”就是在词句的结尾处加上“哈、嘞、呀、嗷、哇、啦、哟、滴、~、!”等亲切的语气词和符号。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好哇”;“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嗯”说成“嗯嗯”“嗯嘞”“嗯啦”;“来了”说成“来啦”“来嘞”......有人会仔细拿捏“哈哈”与“哈哈哈哈哈哈”、“OK”和“okkk!”之间的分寸,让自己不显敷衍又不过分“沙雕”。还有人打的是“组合拳”,不仅文字如此,还喜欢在每句话的末尾或者聊天冷场时,发一些表情包来表现自己的友善。尽管大家“文字讨好”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不得不说,“文字讨好症”已经逐渐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社交习惯。“我一个一米九的山东大汉,给老师回信息,都是说好哒~”“我只是礼貌,怎么就成讨好了呢?”如今,互联网上总是有各种“疑难杂症”——“潮人恐惧症”“开学焦虑症”“热度排斥症”……如果把聊天时的文字修饰定义为“文字讨好症”,可能会让人感觉自己有问题,“哎呀,我怎么这么卑微,每天都在讨好别人”。但其实呢,我们不必为“文字讨好”而自卑,“文字讨好症”不一定是个贬义词,不妨把它看作是网络时代下的一种“悦人悦己”的新型社交礼仪。面对面交流时,聊天当事人都在现场,除了说出口的话,语气、表情、眼神等都能传递出情感信息,不太需要专门使用语气词来表现情感;书信沟通时,受到传输效率和成本的限制,“寸字寸金”,人们也很少使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但如今,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工具,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网络聊天时,人与人隔着屏幕,很难感知到彼此的神态、动作、心情,而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样。比如,有人的“哦”表示“好的”“我知道了”,但有的人就会理解成对方很冷漠、在生气。因此,使用活泼的文字和表情可以加强语气效果,传递出文字以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聊天时“词不达意”的误会。同时,我们需要线上联系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我们在线下生活中并不熟悉,甚至没见过面,聊天语言的克制和礼貌,是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对于被“文字讨好”的人来说,看到友善、亲切的文字更容易产生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于主动进行“文字讨好”的人,“文字讨好”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和善、谦卑的社交形象,让沟通更加顺畅,维持体面的人际关系,减少社交难度。职场,是“文字讨好症”出现最多的场景。在这个情境中,我们沟通的对象常常是领导、同事以及合作伙伴,通常是上下级、甲乙方的关系,“文字讨好症”也是一种职场人展现亲和友善工作态度的方式,是职场中讲究礼貌和分寸的体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