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雪崩呢?

如题所述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 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 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速度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如果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 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 ,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 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容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 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 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较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2
百科探秘: 雪崩是大量积雪顺山坡急剧向下运动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雪崩所过之处将扫荡或掩埋一切,因此它往往会形成一种灾害。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当雪还在下时就滑动了,但常见的是发生在雪已经聚积于一定地点之后。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在地平面上开始形成的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其晶体由原始雪粒的蒸发,以及同时在地面附近以蒸汽凝结为较大较致密的冰的晶体,而形成松散的阵列,这样就在地面附近雪堆内部形成了一个软弱带,带中的“白霜”颗粒在上层雪开始顺坡下滑时,就会充当起润滑剂的角色,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雪崩分湿干两种。湿雪崩也许是最危险的,因为它重量大,质地密,摧毁力也更强,而且它一旦停止下来会立即固结,往往令抢救工作十分困难。干雪崩夹带大量空气,因此它会像流体一样。这种雪崩速度极高,它们从高山上飞腾而下,转眼吞没一切,它们甚至在冲下山坡后再冲上对面的高坡。雪崩中常夹带着岩石碎屑。雪崩的发生一般也非常偶然,一点点震动,甚至声音都可能引起一场雪崩。雪崩对登山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是一种很严重的威胁,发达国家在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都设有专门的监测人员。对雪崩可以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预防。对可能发生雪崩的地带实施爆炸,使积雪在不很多时就发生滑落。

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幕惨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奥地利——意大利战线上,沿着积雪的山口发生了雪崩,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非命。有人因此把雪崩称为“白色魔鬼”。

1962年南美一场类似的灾难降临到秘鲁,瓦斯卡兰山发生雪崩,300多万吨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几秒钟内吞噬了8个村庄,许多人丧生。

1954年冬,美国某车站附近发生大雪崩。雪崩所产生的气浪宛如巨型炸弹的冲击波。将40吨重的车厢举起,并抛到百米之外,同时,使更为笨重的电动机车与车站相撞,车站变成一片废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位滑雪者遇到这样的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块都以每小时120多公里的速度从山顶冲到山麓,以致空气被压缩而变得热了起来。于是融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几分钟内融雪又再冻结成冰,当救援队赶到时,这个还活着的滑雪者已被冻住了,他们不得不用锯子把他解救出来。

在我国,积雪山区尤其是永久积雪的高山地区。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尔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东南部最为频繁。50年代,西藏波密地区曾出现过一次大雪崩。当时一个庞大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由于下落的速度快,运动中产生飞跃,翻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后堆积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断了交通。它所到之处,车毁人亡,森林树木一扫而光,至今仍劣迹斑斑,依稀可见。

什么情况下易发生雪崩?不仅巨大的声响,而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覆盖都能引导雪崩的发生。比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塌下来。
第2个回答  2007-02-16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 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 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速度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如果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 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 ,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 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容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 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 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较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什么情况下易发生雪崩?不仅巨大的声响,而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覆盖都能引导雪崩的发生。比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塌下来。
第3个回答  2007-02-06
在寒冷的地区,不少人都已沉睡于梦乡之中。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像波涛中的航船,顿时失控,在疯狂、猛烈地颤抖着。紧接着,又从远处传来了天崩地裂般的响声。震耳欲聋,把人们从酣梦中惊醒。那些正在夜读、娱乐和工作着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呆了。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房屋便东倒西歪、吱吱作响地坍塌下来。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地震灾祸已经降临。
第4个回答  2007-02-07
因为雪比较松软,又不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