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姓的由来?

如题所述

梁姓源出有三:

1、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2、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

3、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梁。

二、迁徙分布

根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鳝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西汉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还有一支移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西晋时,有梁芬,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梁芬之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唐代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扩展到今天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世居陆浑的梁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吴越"。 梁遐的21世孙梁颀,在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梁熙嘏,在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在此之后,这一支梁氏开始在闽粤发展繁衍。到了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开基立业。
 梁氏,是个十分古老的中国姓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 非常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 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 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 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 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另外还有以封邑名作姓氏的一支梁氏。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 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 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到了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梁,于是梁姓的家族又多了一支。

  根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 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鳝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 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西汉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还有一支移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西晋时,有梁芬, 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 梁芬之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0
一、梁姓的起源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嬴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他因善于畜牧而出名,于是周孝王便封秦邑给他,让他恢复嬴姓,时称秦嬴。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在征讨西戎时不幸战死,秦仲的儿子秦庄公五人征得周宣王同意,率兵七千,同仇敌忾,再战西戎,终于获得胜利,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周幽王昏庸无道,西戎、大戎与申侯联合讨伐周室,杀幽王于骊山脚下。秦仲的孙子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初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秦襄公列为诸侯,赐予岐以西之地。因为秦仲最小的儿子嬴康也参加了这次行动,所以同时被分封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梁,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不堪其苦,纷纷逃亡,秦穆公趁机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此为梁氏正宗(陕西梁氏)。
2、出自姬姓。据《路史》所载,周平王之子唐被封于南梁,治汝(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后南梁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是为河南梁氏。
3、以邑为姓。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梁、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是为河东梁氏(另一说河东梁氏实际也是陕西梁氏之后代)。
4、源自魏国。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江都城迁至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遂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5、少数民族改姓。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北魏孝文帝时,少数民族“拔列兰”(音译)氏改姓梁,第二次是元朝蒙古皇室也先帖木儿(忽必烈第五子)后代改姓梁,第三次是清朝时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
第2个回答  2013-11-20
梁姓
一、姓氏源流

梁姓源出有三:

1、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2、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

3、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梁。

二、迁徙分布

根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鳝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西汉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还有一支移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西晋时,有梁芬,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梁芬之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唐代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扩展到今天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世居陆浑的梁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吴越"。 梁遐的21世孙梁颀,在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梁熙嘏,在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在此之后,这一支梁氏开始在闽粤发展繁衍。到了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开基立业。
第3个回答  2019-08-3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