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系统

如题所述

中国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明显受大陆内部不同块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复杂应力场所制约,而且其中继承性的大型断裂系,在不同阶段,其断裂是变化的。根据断裂系统与主要构造域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把断裂系统分为四个大的系统,即古亚洲、特提斯、贺兰山-康滇和华夏-滨太平洋等断裂系统。

(一)古亚洲型断裂系统

主要发育在古亚洲构造域,主干断裂走向近东西,可以有次一级的波状变化。自北而南依次为准噶尔-兴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赤峰(塔里木-华北陆块北缘)、阿尔金、昆仑-秦岭北带(塔里木-华北陆块南缘)和昆仑-秦岭南带(扬子陆块北缘)五个断裂系。各断裂系除近东西向的主干断裂之外并有一套发育程度不等的派生断裂,其中包括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以及北东东—北北江和北西西—北北西向的“X”形断裂。在塔里木南缘地区的阿尔金断裂系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的性质。

(二)特提斯型断裂系统

包括古特提斯、新特提斯和右江三组断裂系。①古特提斯断裂系,由澜沧江结合带、金沙江地壳拼接带和怒江地壳拼接带等组成,断裂走向呈反“S”状,断裂系中段近东西向,伴有南北向张裂带,西端北翘,东南段呈右旋走滑。②新特提斯断裂系,以雅鲁藏布结合带为主干,西段略向南弯,东延到察隅地区急转南下,喜马拉雅地区具明显的逆冲带性质。③右江断裂系,以右江、紫云-南丹断裂为主干的北西向左旋走滑断裂。

(三)贺兰山-康滇型断裂系统

以贺兰山至康滇一带南北向断裂带为主体。攀西地区为绿汁江、安宁河和小江等三条南北向断裂形成于元古宙。中、新生代以来受到特提斯、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复合作用,成为纵贯中国大陆的南北向断裂系。

(四)华夏-滨太平洋型断裂系统

除了在断裂带基础上继承发展的歙县-德兴和绍兴-萍乡-北海结合带之外,主要包括两组断裂系:①北东向断裂系,主要发育在东南沿海地区,以逆冲断裂为主,有南澳-香港、丽水-莲花山、崇安-河源、抚州-遂川、长寿街-双牌等断裂。在接近沿海部分断裂走向朝南西西偏转,派生有北西向断裂和东西—北东东、南北和北北西向一对十分发育的剪裂面。②北北东向断裂系统,主干断裂走向北北东,并具左旋走滑的性质,其中包括大兴安岭-武陵断裂系,郯庐断裂系,伊兰-舒兰和敦化-密山断裂系,赣江、宜黄-宁都和鹰潭-安远断裂系等。台湾断裂系由台东纵谷结合带和西部的前陆逆冲带等一系列断裂所组成。

目前已知的规模和深度较大的断裂带,主要是不同块体的拼接带、裂谷(陷)的边界断裂和地块的转换断层等,这些“大断裂”多数是一组配套的断裂-裂隙系,而且往往具有长期发育、多期活动的继承性特征。断裂系在近地表的脆性介质中产状较陡,往深部随着介质的脆性降低、韧性增高而产状逐渐变缓,其下延深度可达中、下地壳的高导层或莫霍面,部分断裂带已影响到上地幔软流圈。这些深断裂带对我国的岩浆活动有重要制约作用。

随着对断裂带研究程度的增高,在古老的变质基底和造山带地区发现和厘定了越来越多的韧性剪切带,这些韧性剪切带都以发育糜棱岩带、构造片岩带和箭鞘褶皱为特征。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韧性剪切带是深部剪切应变作用的产物,随着构造层次的由深变浅,可以从韧性向脆性转化,但在特定的构造环境、高的热流和应力条件下,在中生代的岩系中也可以出现韧性剪切带,这类剪切带往往又被后生的破裂所叠加,这种变形过程与叠加的热液蚀变对金矿的成矿的多次富集非常有利。

近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多期、多层次的推覆构造十分发育,规模较大的推覆距离可达数十公里,有的大型推覆体的位移距离越过100km。我国已知的推覆构造主要特点是:①逆冲推覆与造山作用过程相伴生,而且出现在造山带的变形强烈的地带,尤其发育在前陆褶皱逆冲带。②逆冲推覆的位移方向因地而异,但是规模较大、层次较深的逆冲推覆构造多数指向前陆地带。③逆冲推覆和走滑断裂常有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即走滑断裂常常构成推覆构造的边界或转换带,而某些平移幅度大的走滑断裂又可以推动两侧岩体发生逆冲推覆。④逆冲推覆和滑脱构造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逆冲推覆常常发生在造山过程的早、中期,而滑脱构造则多半见于造山过程的晚期或期后阶段;逆冲推覆在空间上往往发生在造山带的中深层次,而滑脱构造则多半见于造山带较浅的层次。我国西部古生代造山带的有些金矿化就发育在滑脱构造作用阶段。

一般区域性深大断裂为控岩构造,次级断裂或裂隙带为控矿构造,两组或多组断裂的复合交汇部位是成岩成矿的有利部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