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却出现“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战国时期的纸是什么纸?

造纸术的发明应该在西汉初期,并不是战国时期出现这个典故,而是战国时期有这个历史,“纸上谈兵“的典故是后世流传下来的。

在西汉初期,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用麻类植物的维来进行造纸。北宋官员苏易简所著的《纸谱》中写道:“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现在我们所用的纸,大部分是机器制造。从现代所存的千年以上的书画作品里,大部分都是用桑皮纸来作为书画纸使用。

而对于”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出自于《上下五千年》中的“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虽然是赵括,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出现的时间却不是战国时期,而是汉朝时期。

“纸上谈兵”其实是出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武将赵奢,他打下很多次胜战,之后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熟读兵法,每次谈论军事都能侃侃而谈。后来有一次,秦国遣派另外一位武将白起去讨伐赵国。赵国就派了一名吴将廉颇,率领着军队在长平阻击秦国的军队。廉颇知道秦国派的军马有很多,粮草要运输到战场是很困难的,对长久作战很不好。

于是他就命令赵军固守战场,这样秦国的军队就会不战而退。最后秦国和赵国的军队在长平相峙了很久,战事依然没有进展,白起看着粮草也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特别着急。于是,有谋士给他出谋划策让他派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秦国的军队根本就不怕廉颇,其实他们最怕的是赵括。赵王听信了谣言,不顾蔺相如等官员的反对,固执己见,马上下令让赵括去代替廉颇。赵括去到战场以后,改变所有的战术,结果因为不懂变通中了敌军的计谋,赵军惨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因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虽然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典故创造出来的,但是它并不是在战国时期就出现的,它是在唐宋时期形成的。众所周知,纸张这种书写载体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战国时期所使用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竹简。西汉时期就已出现的纸张在经由东汉宦官蔡伦的改良之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但是并未全面取代竹简。待进入南北朝之后竹简这种厚重的书写材料才逐渐被淘汰,纸张的使用也从这个时期开始进一步广泛传播开来。

进入唐朝之后由于唐朝经济的高速发展,纸张的制作工艺得到大幅度提高,制作纸张的材料也逐渐从麻、藤等物变成更为普遍的竹子。由于这些改变,纸张开始实现大规模量产,纸张的使用也因此得到大规模普及。而“纸上谈兵”这一说法便是出现于唐宋时期,但是这时它所说对象并不是战国时期的赵括而是那些书生。等到了清朝,“纸上谈兵”开始真正作为成语使用。

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与战国赵括联系起来是由一本名为《上下五千年》的书籍首创的,然后《现代汉语词典》再将二者的联系更加具体化,从而有了这个成语的相关出处。“纸上谈兵”的出处就是长平之战。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赵括的人,因为他父亲是赵国名将的缘故他自小便研习兵法。长期以往赵括便掌握了诸多兵法,所以他在与别人讨论兵法时总能讲得头头是道,别人也因此认定他会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士。

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后,因为秦赵两国因为实力相当而陷入僵局。为了打破这个僵局,秦国开始四处散播谣言,谣传秦军十分害怕赵括。赵王听闻这个谣言之后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改让赵括领军。结果可想而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赵军大败,他自己也被秦军杀害。

第2个回答  2020-09-20

这个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影响深远。它是空谈理论的隐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我国历史上,蔡伦在东汉改进造纸技术后,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之前就开始广泛使用。在战国时期,我们怎么能在纸上谈论战争。

纸上谈兵”的典故来源于赵阔,几乎成为赵阔的同义词。“纸上谈兵”一词出现在唐宋时期。它在清代被正式用作一个成语,但它指的是学者使用士兵。

后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将这一成语的来源界定为昌平战役中的赵阔。此后,纸谈也开始专门提到赵阔。因此,"纸上谈兵”用来指赵括只是从上世纪开始,并不是自古就是如此。

我们现在意义上所用的"纸”,是指用植物纤维加工后制成的便于书写的薄片,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大致上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制成的纸,基本上是现代纸张的前身。而在蔡伦之前,实际上已经有纸了,甘肃天水放马滩曾经就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纸,上面绘着地图,这种纸就是用纸浆制成的。所以我们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中"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是说赵括是纸上谈兵,但并不是说这个成语来源于赵括。总之,我希望能给你一些理解和帮助。

第3个回答  2020-09-20

   纸上谈兵,这个词语几乎是家喻户晓,意思是在纸上进行打仗很厉害。形容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实战却不行,现在比作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起这个成语,大家就会立即想到赵国大将军赵括,因为感觉这是词语就是为他而发明的,而让他得到这顶“桂冠”的是秦赵之间的决战——长平之战。所以大家可能就会推断出战国已经出现了纸。其实这是不对的,到底这种惯性的错误是如何出现的呢?

     追根溯源,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是在一本《上下五千年》的书上,是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用通俗易懂的写法,详细描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第四十节就说到了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输掉了长平之战。



    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纸上谈兵和赵括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很多人一提到赵括,几乎就会反射性想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赵括确实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但这个成语的来源真的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那么就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而言,它又大概形成于何时呢?可以明确地说,这个成语形成于清朝时期,最早的应用者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曾经在书中写道:“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赵括只是符合纸上谈兵讲的意思,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出现了赵括的故事,但那时还没有纸上谈兵之说,这个成语成为赵括的代名词,也只是后来人给他扣上的大帽子罢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时候根本就用不上。面对危局,赵括不知道变通,只知道一昧出击,活生生地葬送了几十万的性命,也顺带把赵国强大一并葬送了。长平一战,改变的不仅仅只是赵国和秦国的力量对比,同时还是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对比。而从此秦国一路高歌猛进,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历程。

第4个回答  2019-09-06
战国时期出现的纸上谈兵的“纸”是麻纸,而且纸的出现是在西汉初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