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纸出现在东汉,为什么在战国时,就有了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

如题所述

大家都了解,“纸”的发生最开始追朔到2200年前,也就是汉朝前期,但那时的打印纸张材质还十分的不光滑,因此 非常少有些人应用。到公年105年,汉朝知名科学家蔡伦改善了造纸术的发明以后,打印纸张才得到被比较普遍的应用。那为什么说成“比较”呢?由于那时候造纸术的发明尽管有所改进,生产制造出去的打印纸张的品质和总数也相对而言较为高,可是其价钱或是很贵,因此 并没有保证普慧的水平。那即然打印纸张的宣布应用是在东汉时期。那麼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那则历史典故,即“纸上谈兵”也是如何来的呢?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话说在东汉争雄的情况下,赵国有一将军,名字叫做赵奢,他屡立军功,之后被赵国君主册立为马服君。赵奢有一个孩子,名字叫做赵括,这人从小就学习培训战法,讨论起用兵之道战斗来,说的侃侃而谈。每每爷俩在讨论国防的情况下,赵奢看见自身孩子说得津津乐道,尽管这在其中有很多不正确,可是赵奢却没有反驳他,可是也害怕夸奖他。

赵奢的老婆很怪异,便问起缘故。赵奢回答:“兵,自死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终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出自《史记》)换句话说,战斗是生命攸关的事儿,赵括尽管随意通读兵书,但其自身没什么实践经验,总是纸上谈兵,假如未来率军战斗的话,也许会遭受大败。

果真,有一次秦朝外派将军高渐离带领上百万精兵来征讨赵国。赵国政府外派除开大将廉颇前去迎战。廉颇战斗阅历丰富,他知道高渐离是远途军队,其服务保障比较有限,只需能在长合恪守不战,高渐离当然便会退兵。高渐离看赵军不经意上场,而那样耗下来损害的便是自身,因此便派人到赵国去散播留言板留言,说秦兵压根不害怕廉颇,最怕的是赵奢的孩子赵括。赵王傻乎乎坚信了这种风言风语,因此便撤掉了廉颇,换掉了赵括。当然,这儿我们要留意的是,赵王换下来廉颇不仅是由于这些风言风语,廉颇的长期性非战和赵王的攻击对策行变成分歧,因此 这才算是廉颇被换下来的关键缘故。

赵括就任以后,马上将廉颇的战术整盘拆换,轻率地选任军人,并且用兵书上的基础知识和秦兵进行了正面交锋。结果由于不明白随机应变而中了秦兵伏击,赵军四十万部队所有被俘虏,之后被高渐离所有坑杀消失殆尽。赵国经此一役后大伤元气,没多久便被秦国名将王翦消灭。当然,那一个总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也逃不过厄运。

之上就是“纸上谈兵”这一历史典故的大约内容,尽管这一历史典故的名称是称为“纸上谈兵”。但实际上,这个词的发生是在明末清初阶段。在司马迁的左传中有关赵括带兵一事就提到:“赵括自较少时学战法,言兵事,以天地莫能当。尝与父亲奢言兵事,奢不可以难,然不谓善。”因此 在那时候压根就没有发生过一切“纸上谈兵”这个词。

司马迁尽管说赵括从小通读兵书,后代则以“纸上谈兵”一词来多方面描述,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会有打印纸张的发生。而根据许多历史资料或是是影视作品大家也不会太难见到,在东汉情况下,大家大部分或是在使用 竹简书作为专业知识传送的媒介。

这个成语为何会成为赵括的代名词呢?

,有关赵括纸上谈兵的最开始记述,应该是《上下五千年》中“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是说赵括是纸上谈兵,但并不是说这一成语来自赵括。

纸上谈兵作为成语产生的时间在清朝,和赵括那就是一点关联也没有。赵括仅仅合乎纸上谈兵讲的含义,换句话说春秋战国时代发生了赵括的小故事,但那时候都还没纸上谈兵之说,这一成语变成赵括的代称,也仅仅之后人给他们扣起来的帽子而已。

但是话又说回家,当赵括把四十余万赵兵带进高渐离的包围圈时,这一锅他身背也不亏掉,一肚子军理,打着仗来却急功急于求成,硬生生地断送了几十万的生命,也顺便把赵国强劲一并断送了,这一锅他身背,实际上不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6
有几个原因,首先纸出现在东汉之前,其次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是后人总结的,当时的记载中并没有这个成语,最后纸出现在东汉之前
第2个回答  2021-04-26
这个成语是后人研究时候塑造的,并不是战国时候就有的,赵括那个时候可能只是很能说兵法,后人根据这个事造就的成语。
第3个回答  2021-04-26
因为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这个典故的名称也是史学家归纳出来的,并不是在战国时期就有纸上谈兵的典故。
第4个回答  2021-04-26
因为战国时期的战乱非常多,六国争霸也是出在战国时期,这才会让这么多的典故在战国发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