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至柔则刚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至高的品行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极致的柔和比任何事物都刚强。

原文:

上善若水,至柔则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极致的柔和比任何事物都刚强,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9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强调以柔制刚,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这句话正式体现了老子的守弱(守柔)、居后不争、善为下的思想。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具体解释: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追答

水无形亦有形,外柔而内刚,无处不在,无物不需,既福泽于天下,又彰现灵气和大气。水放入瓶盆碗缸不嫌小,甚至于小到点滴,透出其“韧”。水流入江河湖海不言大,甚至于大到能涵纳百川,显出其“博”。你把手伸进去时,水便自如地接纳你,与你的手配合得天衣无缝,表现出其“容”。水飞泻直下时,有气贯长虹之势,体现出坦荡磊落的胸怀。水九曲十弯绕行时,有委婉从容之韵,展现出温良柔和的秉性。水,躬迎天下之至柔,任凭沙渗吸收净,任由太阳烘晒蒸,俯首甘为鸟兽饮,风吹土掩都无怨,细滑千姿润万物;无欲无求,君子也。水,驰骋天下之至坚,滴水穿石有耐力,载船覆舟呈强劲,凿山劈岭现真功;骁勇善战,天下莫之能与。水,宏至弱水三千,威至切割岩石,浩至汪洋万里,气至冰冻三尺。千年冰雪与万年冰川,乃水之意,高山流水与小桥碧波,乃水之境,雨雪冰雹与细雨薄雾,乃水之源。水,浅为湿地育万物,聚为深潭成一景,跌为瀑布势雄浑,升腾成雾润乾坤,凝成雪花莹玉宇,晴蒸祥瑞阴披霞,夜结露珠晨为雾,夏为雨点冬为雪,舒缓为溪低呤唱,陡峭为瀑啸天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