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画家在出名前,其作品并不被看好,而出名后有的人就开始夸好?

如题所述

一个画家,只要有好的作品,就不会被真正的遗忘

申石伽(1906-2001),浙江杭州人,真正的实力派画家,最擅写墨竹,朱竹。

他的作品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得到了郭沫若,齐白石等名家的推崇,自成一派“石伽竹派”。

申石伽的画竹风格多变,在不同的画作中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神态,风,晴,雨,雪,任何场景驾驭起来都得心应手。

虽然他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日本报纸的赞誉,获得了白蕉兰,野侯梅,石伽竹三绝的殊荣,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觉得满足。

反而开始多参与一些艺术观赏,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艺术和画竹是一脉相通的,多参与才会有更多的灵感。

申石伽的山水画用笔清净,画风古朴。梅花构图多变,只是看到这样一幅画,就能够闻到一丝冷香,仿佛这些味道可以溢纸而出,暗香浮动。

用申石伽的原话来说,在作画这个方向,传统技法一直都在不断发展,从风格,布局到意境,情趣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推陈出新,不断的革新创造,才能赋予画作更强烈的生命力,让别人感受到这种冲击。

申石伽在画作方面有如此出众的表现,与他的家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祖父是晚清著名山水画家申宜轩,父亲也擅长诗画,从小对他严格要求,所以他才养成了作诗填词,用自己作的诗词题画的好习惯,一切都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申石伽还曾经跟随多位名师虚心学习,所以才在画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尤其是描绘风竹的摇曳之态,韵味气势兼备,尽显曼妙之姿,有一种劲骨凌云的风范。

唯一让人觉得非常可惜的是,申石伽对绘画有一种坚持,完全不在意身外之物,所以才会闭关17年一心扑在绘画上。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逐渐被大家遗忘。但好的作品总会历久弥新,百看不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4

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它的悲哀,从事艺术的人,他们的思想大多是超前的,而跟他同时代的人大多是理解不了的,其实不光是画家,其它艺术门类也是如此,包括作家,从事这些的人,他们不可能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所以不可能在当世就被人认可,如果他能够活跃在当世的舞台,那么他的作品在死后有可能变成不值一钱的东西,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想要在某一领域出成果,其实是不可能的,画家也是如此。

大家最熟悉的画家莫过于梵高,他的一生都比较孤僻,另类,生活的也不是很好,生前他的作品也不被世人所认可,按照生前的评价,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但是一旦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认真审视他的成就,才发现了他作品的价值所在,这不仅是梵高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从事这项艺术群体的悲哀,不能让一个拥有天赋的人体面地存在,而有些在当世站在制高点的“名人”,生前作品被过高地评估,死后被弃之如敝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该学会思考呢?

说出来大家可能都难以想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终生活在贫困县附近,说他穷死的都没有问题,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他的债主让他在欠条上签字,结果他在借款的金额后面多写了一个零上去,债主好心提醒说“少一个零你都还不起,还多写了一个”,巴尔扎克说“反正我也还不起,为何不让你高兴一下,多写几个零给你,就又添加了几个”,这种斯文扫地的事情在国外也是时有发生。

再说清朝的曹雪芹,用毕生的精力书写了一部《石头记》,他就是一个不善于经营的人,除了呕心沥血地创作,其它谋生手段一点没有,也是在饥寒交迫中,累饿而死,但是他的石头记(红楼梦)在他死后,养活了多少人,现在还有多少“红协”之人靠着研究他和他的作品谋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是这就是现实,改革开放初期经常有人说“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其实跟这个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是一种社会的常态,会经营的,可以名利双收,而有些潜心研究和搞创作的人,却因不会经营和专营,而被社会所遗弃,他们的业绩和作品只有等到死后才被世人所发现。

至于死后才被发现和推广,因为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已经不可能跟当世人来争饭吃了,所以大家也愿意把他们拿出来说事,这就是社会现实的一面,想要留有传世之作,就得耐得住寂寞,很少有人能够在生前做到让传世作品与名利兼收,其实不止是画家,其它创作领域也是如此。


第2个回答  2020-12-25

我觉得,多数情况下,艺术品都要有一个被人们认识了解欣赏认可的过程。有些时候,这个过程还很长。艺术家在出名前,作品不被人看好,出名后连过去的草稿习作都跟着升值,这大概就是名人效应吧。

就以油画来说。在油画诞生特别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大师级的艺术家频频出现,代有人出。但是能像毕加索那样一生富贵、名利双收甚至活着时作品就被收于卢浮宫的画家却是少之又少。而在世时作品并不被人看好,生活窘迫,颠沛流离最后在穷困潦倒中离去的画家也不在少数。如莫奈、梵高、高更、热姆、库尔贝等等。梵高生前只有一幅画卖出,还是他弟弟为宽慰哥哥而找的熟人花40法郎买下的。然而,在梵高辞世一百年后,他的所有作品都成了稀世之宝,在国际拍卖市场频频以天价被人买下收藏。

在生前并不“得志”的画家中,有一个人给我印象很深,他是德国十七世纪画家保罗·鲁本斯。

鲁本斯少年聪明,十二岁开始在教堂拜师习画,后来又游历意大利,深入研磨达芬奇等大师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油画大家对他的影响很大。但鲁本斯是一个很有性格放浪不羁的人,他学习前辈而不失古法,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创作出与前辈不一样的艺术。

在鲁本斯以前,画家笔下的女性大都是美丽纤巧温婉可爱的形象,而鲁本斯却“一反常态”,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人马高大、膀阔腰圆、臀厚腿粗甚至称得上“彪悍”,这在当时突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遭至种种非议,鲁本斯也被称作是一个“不受爱戴的画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以后,人们发现鲁本斯的作品“更真实,更大气,更耐看,更有感染力”。

鲁本斯后来被誉为巴洛克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德国十七世纪最伟大画家,他的许多原来不为人知的画作也彰显出巨大的艺术价值。

第3个回答  2021-01-11
因为在他出名之前,他的许多画都没有人看见,出名之后看见的人多了,喜欢的人多了就夸了。
第4个回答  2021-01-12
因为有许多人其实看不懂画作,他们只是人云亦云,看到别人说好,他们也跟着说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