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如何翻译?

如题所述

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

一、原文

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性笃孝,以养亲故,屡起辄退。其母后邦奇卒,寿至百岁。邦奇事寡嫂如事母。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粹然一出于正。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受业于邦奇,有文名。仕至南京兵部尚书。

二、译文

白天所做的事,晚上必定要写在卷册上。性情至孝,以奉养双亲的缘故,多次刚被起用就回乡。他母亲死在张邦奇之后,长寿至百岁。张邦奇侍奉寡嫂如侍奉母亲一般。张邦奇所著的《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十分纯正,全出自于正道。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跟着张邦奇学习,有善写文章的名气。(张时彻)做官到南京兵部尚书。

三、出处

《明史·张邦奇传》

人物简介

张邦奇(1484-1544),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浙江鄞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初,提学四川,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改南京礼部右侍郎。改掌翰林院事,充日讲官,加太子宾客,改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改南京吏部尚书,又改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一月七日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邦奇之学宗程朱,与王守仁友善。著述甚富,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两汉书议》等。与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5

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

出处:清·张廷玉《明史》

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受业于邦奇,有文名。邦奇之学以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

白话释义:

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跟着张邦奇学习,有善写文章的名气。邦奇的学问以程朱理学为宗。尊敬王守仁,友好相处,但是言谈间多有不合。亲身修行力求实践,步步谨慎。白天所做的事,晚上必定写在本子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10
张邦奇(族父时彻),比邦奇年长二十岁
原文:明史·列传·卷八十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