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矿床(点)

如题所述

1.班公湖超镁铁岩中硫化镍矿化

据曲晓明介绍(曲晓明等,2009),班公湖南侧蛇绿岩中,超基性岩型首次发现硫化镍矿和碳酸岩型硫化镍矿,中段班戈县产有超基性岩型Cr,Ni,Co多金属矿。对分布于班公错南部,显微镜下见到硫化镍矿的185个超基性岩样品做了Cr,Ni,Cu成矿元素简项分析,大多数样品Ni含量在(1000~3000)×10-6之间,最高为3400×10-6;其中(2000~3000)×10-6之间样品有116×10-6个,(1000~2000)×10-6之间样品有39个,1000×10-6以下有27个,3个样品含镍高于3000×10-6。班公湖地区含硫化镍矿化的超镁铁岩具有强烈的蛇纹石化,岩石中含有铬尖晶石、磁铁矿、硫镍矿等。硫化镍呈它形颗粒,浸染状结构。硫化物颗粒在镜下为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矿物组合为硫镍矿和硫铁矿。碳酸岩体与含硫化镍矿化的超基性岩体是共生的,含矿碳酸岩体内可见超基性岩透镜体,两者之间具有清楚的接触边界。碳酸岩中镍矿化也是以硫镍矿为主,有少量硫砷镍矿。硫化物在岩石中呈他形粒状,分布不均匀,往往局部成团聚集。

在班戈—申扎一带,发现5个含硫化镍矿化的超基性岩体。岩体大小一般几十至几百米,样品的镍含量一般为几千×10-6,最高的达到11708×10-6(1.17%),已达到工业要求。从镜下看,岩体中镍主要以硫镍矿的型式存在。另外,岩体中Co含量也较高,多已达到工业要求。镍矿化以硫镍矿形式存在,呈他形晶粒,大小不一,从(1nm到100nm),常见硫镍矿和铬铁矿共生,有时可见微细粒硫镍矿比较均匀地分布于铬铁矿颗粒内。

这两个地区的含矿岩体均为超基性岩,大小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沿NWW方向展布,反映了蛇绿岩带对矿化的控制。岩体中普遍具有强烈的蛇纹石化,金属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硫镍矿和硫铁矿,呈微细粒浸染状分布,在野外露头和手标本上肉眼看不出矿化。由于该缝合带规模巨大,以基性、超基性岩为标志的蛇绿混杂岩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在该成矿带寻找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的找矿潜力很大。而碳酸岩型硫化镍矿化作为一种新的矿化类型,对其岩体成因和矿化机理的研究将具有探索造山带演化和指导地质找矿的双重意义。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和碳酸岩型硫化镍矿,在西藏地区很少报道,这种矿化类型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一个新的找矿方向。

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反映,含矿岩浆产生于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为SSZ型蛇绿岩的普遍特点。岩浆的生成深度较浅,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大体在10%左右。班公湖中特斯洋盆沉积物的物源区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太古宙末—元古宙初的古老基底(江军华等,2009)。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横贯西藏东西达2000余km,蛇绿岩带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数量多、分布广,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镍矿的成矿潜力巨大,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找矿方向。含硫化镍的(岩浆)碳酸岩在西藏地区属首次发现,它不仅具有找矿意义,而且对高原构造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曲晓明等,2009)。

2.东巧铬铁矿

据1∶25万兹格塘错幅区调资料(西藏地调院,2003),东巧铬铁矿位于东巧以西约10km处,也称东风矿,安申公路通过矿区,交通尚便利。东巧超镁铁岩体主要包括东、西两个较大的岩体,其中西岩体为铬铁矿床的主要含矿岩体。本区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中下泥盆统、上石炭统、上二迭统、侏罗系、下白垩统,地层之间基本上以断层接触。西岩体是本区较大的移置岩块之一,物探磁测剖面亦表明西岩体为—无根岩体,其地表形态为一中间窄两头宽的豆荚状。岩体主要由斜辉辉橄岩(占85%)、纯橄岩(占10%)和少量斜辉橄榄岩组成,并含少量纯橄岩脉及伟晶岩脉,偶见异剥钙榴岩,普遍遭受较强烈的蛇纹石化。

东巧岩体中发育铬铁矿体130余处,矿体形态以豆荚状为主,其主要产于中部的斜辉辉橄岩夹纯橄岩岩相带中,特别是斜辉辉橄岩相与纯橄岩相的接触带附近,矿体在平面上呈雁行状排列,在剖面上为豆荚状。主矿段长700m,宽约300m,单个矿体一般厚0.1~1m,矿体的直接围岩为纯橄岩。矿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结构、浸染状或致密块状构造。当矿石程致密块状构造时,矿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清晰;当矿石呈浸染状构造时,矿体与围岩通常显示过渡状态关系。矿石矿物为铬尖晶石、磁铁矿、赤铁矿、磁黄铁矿及铂族金属,脉石矿物为蛇纹石、绿泥石。脉石矿物为橄榄石、蛇纹石、绿泥石、碳酸盐岩。矿石中还伴生有益铂族矿物及自然铬、自然镍、含镍自然铁等。

东巧铬铁矿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后相继进行了矿点检查、普查、详查及专题研究工作,于东巧西岩体内共发现铬铁矿体(点)129处,划分了两个成矿区和六个含矿带。该区是铬铁矿及伴生镍、钴、钒、铂等矿产的成矿这景区。

3.依拉山铬铁矿

位于那曲县西北23km处,有矿区公路与青藏公路相接。依拉山铬矿区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的南支(东巧—依拉山—下秋卡带)与江错—依拉山次级缝合带交接部位。含矿岩体为依(余)拉山蛇绿混杂岩组中的依拉山超镁铁质岩体。

矿区出露岩层为侏罗系木嘎岗日岩群泥岩、钙质粉砂岩、砂岩夹灰岩、火山岩岩块。依拉山超镁铁岩体呈构造岩片产于砂泥质基质中,长约7km,宽约2.5km,呈北东东向展布,是蛇绿岩套中下部的超镁铁质岩、堆晶岩和基性火山岩组合。堆晶岩化特征属高镁型。超镁铁质岩以普遍含基性长石为特色,可分为含长斜辉辉橄岩为主的和含长纯橄岩间系长橄岩一橄长岩的两个岩相带,主要矿体赋存在岩相界线附近。

矿体以不规则凸镜状居多,其次呈似脉状,少数呈团块状和不规则状,与围岩界线多数清楚。矿体规模在西藏属中等,长度一般5~40m,厚度一般0.4~5m,延深一般5~12m。较大的四个矿体长83~143m,厚4.6~10.5m,延深24.6~155m。

矿石结构为半自形—它形中粗粒和细—中粒状结构,构造主要有块状和浸染状构造,其次是豆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以镁铬尖晶石(铬铁矿)为主,少量针铁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及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少量铂族矿物。脉石矿物以绿泥石和水镁石为主,少量蛇纹石、铬榴石和铬绿泥石等。

4.丁青铬铁矿

丁青铬铁矿床分为丁青西铬铁矿床和丁青东铬铁矿床。据1∶25万丁青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2005),对丁青铬铁矿简述如下。

丁青西超基性岩体分布于丁青县色扎、热昌及宗白一带。岩体全长30km,宽2.5~8km,出露面积约150km2,北侧德极国组(J2d)不整合覆于岩体之上,南侧则与竞柱山组(K2j)为断层接触。该岩体岩石类型有方辉橄榄岩、纯橄岩、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熔岩、枕状玄武岩及硅质岩等,矿化主要产于方辉橄榄岩及纯橄岩之中。已知矿体123个,分布于岩体的中部和南部。其中长度大于1m者84个,一般长数十厘米至二十余米,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最长37.8m,最宽1.8m。矿体形态有透镜状、拉长透镜状,似脉状、条带状及不规则状。矿石以稠密浸染状和致密块状为主。矿物以铬尖晶石、橄榄石、蛇纹石为主,叶蛇纹石、磁铁矿次之,铬绿泥石、辉石少量。

丁青东超基性岩分布于丁青县协雄乡至类乌齐县巴夏,为一向北倾斜的岩片,向南逆冲于竞柱山组上,北侧德极国组不整合覆于其上,局部呈断层接触。岩体全长88.6km,南北宽2~6km,最宽可达8km,总面积400km2

岩石类型有蛇纹岩、方辉橄榄岩,堆晶辉长岩、堆晶辉石岩、辉长岩、辉石岩、辉绿岩、玄武岩、硅质岩等。矿化主要见于岩体中部或南部的方辉橄榄岩中。已知矿体180余处,多成群、成带分布,呈雁行状或叠瓦状;矿体形态有扁豆状、透镜状、豆荚状、条带状、脉状、似脉状、串珠状、团块状及不规则状等。单个矿体规模不大,长1~20m不等,厚0.1~1.8m(如Cr131—1,长16.67m,最厚为1.8m)。矿石类型以致密块状、中等至稠密浸染状,他形—半自形中—粗粒和自形—半自形细—微粒结构为主。矿物以铬尖晶石、蛇纹石为主,少许叶绿泥石、滑石,偶见磁铁矿、铬云母等、辉石、铬透辉石、铬绿泥石、次闪石、钙铝榴石,次生矿物为碳酸盐岩矿物。

5.达查岩金矿

达查岩金矿区位于西藏尼玛与改则两县交界处,属改则东西向金成矿带东段,地理坐标为东经85°05′~85°25′、北纬32°02′~32°07′。达查金矿区是班—怒带最主要的金成矿带,该带已发现达查中型砂金矿床和屋素拉、罗布日俄么、曲翁嘎日东拉等中小型岩金矿段(肖润等,2002)。

达查岩金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M),在矿区东北和东南区分别出露有上白垩统竞柱山组(K2j)和下白垩统郎山组(K1l)。木嘎岗日群在区内划分为3个岩组,其中第二、三岩组为褐色砂质板岩夹灰黑色绢云板岩、安山质玄武岩,是本区的含矿地层。

在达查金矿区,由西向东现已发现屋素拉、4941高地、4767高地、罗布日俄么和曲翁嘎日东拉等5个金矿点,共发现金矿体9个、矿化体38个,矿(化)体的长度一般为200~400m,厚度为1145~3190m。矿(化)体均受屋素拉—曲翁嘎日东拉左行走滑—逆冲断裂带控制。矿区内均发育中酸性侵入体,矿体均产于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矿体形态主要为脉状和透镜状,矿石建造以贫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矿化类型均以蚀变绢云板岩和蚀变闪长玢岩型为主,石英脉型为辅。主要围岩为绢云板岩和闪长玢岩,围岩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碳酸岩化和硅化为主。

达查岩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3个源区:一是木嘎岗日群第二、三岩组,该岩组的海底热水沉积物含有大量的成矿物质;二是深部隐伏的原来特提斯海底的基性或中基性岩浆岩,它是金与硅的主要供给者;三是本区的中酸性岩浆岩,它是多种成矿物质最终集中成矿的主要中介(肖润等,200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