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动作用

如题所述

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1、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式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的“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2、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读书人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为革命奠定基础。
3、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独尊儒术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以经学为主体的学术传统被以分科教育为特色的近代学术规范系统取代,传统的学术规范被遭到批判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做出这种影响最集中的体现,其中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影响最大。
4、传统的思维方式遭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责任感为基础,家国一体,对宏观事物的综合思维强而对微观事物的细致分析弱,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承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不复存在。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的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的影响:
1.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2.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潮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6
  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向全天下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一上谕的发布,宣告了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 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1、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大加赞叹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
  2、清廷在1904年推出了以日本为模式的新教育体制,即所谓的“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把全国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块,其中基础教育分为三等七级,即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中学堂)和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职业教育则包括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等。从层次上来看,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了。
  3、兴办新教育张之洞管辖的两湖地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在湖北最早设立学务处,并将湖北自强学堂改为普通中学堂、两湖书院改为大学堂(后改为高等学堂),另设有师范学堂等。
第2个回答  2016-04-17
一、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式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的“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二、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读书人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
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命派或者成为地方士绅、督抚以及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还有些读书人为谋求生路加入了新式军队,他们由于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对满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们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力军。
三、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以经学为主体的学术传统被以分科教育为特色的近代学术规范系统取代,传统的学术规范被遭到批判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做出这种影响最集中的体现,其中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影响最大。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传统的思维方式遭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责任感为基础,家国一体,对宏观事物的综合思维强而对微观事物的细致分析弱,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承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不复存在。但传统思维方式也并非与现代社会完全冲突,它可以使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心灵安顿下来,缓解人对物质的欲望等作用。
第3个回答  2016-04-09
一、 科举制的废除带动了近代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型 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便成为官方的 后, 意识形态。隋唐时出现的科举制度,将以纲常名教为核心 的儒学与国家的制度即科举制度揉合在一起,尤其是明清 时八股文的出现使得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 标准答案。从而在制度上解决了政治中心与意识形态的一 体化问题。这样,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规范化与制度化并 使之成为封建社会的共同法则和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科举制度的废除则使专制政权失去了维系儒家价值体 系作为封建意识形态核心的根本手段,儒学上千年来的独 尊地位被打破。作为儒家学说鼻祖的孔子, 地位受到质疑, “儒教不革命, 儒学不转轮, 吾国遂无新思想, 新学 人们大呼 说, 何以造新国民? 悠悠万事, 唯此为大” 随着儒学革命浪 。 潮的涌起, 传统的政治信仰发生动摇, 统一的思想模式与传 统的价值观念出现崩裂,人们的思想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 约束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共和主义、 自由主义等思潮纷纷 涌现, 民主与科学大旗在神州高扬。 有学人直言 “1905 年科 举的废止是儒家建制解体的一个最早信号。” 。 二、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近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 与发展 首先是学术地位的专门化使学术不再成为附庸,从而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独立发展。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 使四书五经失去独尊地位并导致经学衰微,这使以经学为 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 各门学科的分化与独立从 可能变为现实。 于是分支学科相继独立, 如政治学、 经济学、 地理学、 法学、 哲学等。学术地位的专门化为二十世纪初中 国学术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是学术方法的科 学化使知识分子的心灵、知识和经验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 拓展,造就和壮大了现代学术队伍。学人们在废科举后摒 弃了传统学术的研究方法, 吸收了欧美现代学术的研究方 法, 愈来愈强调 “学术自身的使命与尊严”主张 , “研究文学, 决然不再做古人的应声虫; 研究文字, 决然不再向四目苍圣 前去跪到; 研究语言, 决然不再在古人的科学圈子里去瞎摸 乱撞; 研究歌谣民俗, 决然不再说五行志里的鬼话; 研究历 史或考古,决然不再去替已死的帝王作起居注” 。这样, 现 代性学术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促进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 的发展与繁荣。再次是学术形式的通俗化,吸引了大批有 志人士登入学术殿堂。 言文不一既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也是一大包袱。 费正清曾在 《美国与中国》 一书中指出 “中国 的书写文字并不是中国农民借此可以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敞 开的大门, 而是阻挡其上进的拦路虎, ……它是钻研学问的 障碍而不是助力。”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了了近代中国学术文化的推 广与普及 废科举后八股文的没落与白话文的出现以及因新文化 运动引发的学术形式改革, 譬如采用汉语拼音、 标点符号、 阿拉伯数字、 横行排列、 章节体裁等, 让学术脱掉贵族的外 衣而披上平民的服装, 这既有助于有志之士进入学术之堂, 也有利于学术的普及与推广。最后是学术灵魂的产生和学 术重镇的出现, 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一批举足轻重的学术带头人在二十世 如梁启超是近代 纪初纷纷脱颖而出,试以清华研究院为例, 各种新学术的倡导人, 王国维是近代人文新学术的代表, 赵 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这些人对二十世纪初中国学 术的发展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北京和上海两地则因其聚 集了一大批名校和名师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的重镇。 因此, “这里 ,梁启超直率指出现代学术之所以有进步路径 头最关键者就是科举制度之扑灭”此言不虚。 , 尽管科举制度已废,但学术文化领域中的科举残余却 没有消失。这体现在学人专营 “术” 而忽视 “学” 人多喜作 “ , 政客, 鲜为学者”这是传统的 , “读书做官” 思想余孽作祟的 结果。为此, 王国维断言中国学术发达 “必视学术为目的而 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总之,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但影响 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关系到二 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走向。因而科举制度的废除不 仅是中国社会政治改革的一个重大决策,同时也是中国 学 术文化转折的一个十字路口。

或者简单的
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废除科举制度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
同时标志着中国教育 开始步入近现代化
第4个回答  2016-04-08
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废除科举制度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