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邻避运动?

如题所述

邻避运动即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以邻为壑”的典故演绎出另一个版本:由于当地群众不甘承受“以我为壑”的污染成本,衍生出对政府引进项目的集体抵制。

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项目或公共设施,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居民来承担,于是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

这种“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在国际社会已是普遍现象;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


扩展资料:

邻避运动的影响因素:

邻避效应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之一,指成果受益者只愿意付出与其他人等价的成本,而不愿付出高额的成本。

邻避项目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伤害风险,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发展机会,而且,如果风险失控,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居民健康,这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将承担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从而产生了自己是政策牺牲者和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

社会存在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的表现,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应循理解决,不能简单、粗暴处理,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解决。

一些项目本身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属于邻避项目。

一方面,其产品或原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伤害风险,如PX项目的PX(对二甲苯)虽不是高危高毒化学品,但具有一定毒性,长期反复直接接触或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又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垃圾也是一种固体污染物。

另一方面,这类项目在建设营运过程中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如建设过程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营运过程中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邻避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五个字母的英文简称NIMBY(邻避),意指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邻避运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冲突源

  如何合理设置邻避设施,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筑和谐,是各级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
  据报载,南城石竹新花园小区业主“反对在小区南侧建设110KV变电站”,而市城乡规划局最终没有采纳业主意见。部分业主表示,要继续维权。
  综合媒体报道可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因邻避设施设置引起的邻避运动。所谓邻避设施,通常是指一些有污染威胁的公共设施,例如变电站、医院、发电厂、火葬场、垃圾填埋场等等。从全社会来看,大多数邻避设施的建设是必需的, 但设置在自己的住所附近,对这些地区的居民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由于反对邻避设施建设而引发的公众抗议运动被称为邻避运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邻避运动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如何合理设置邻避设施,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筑和谐,是各级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结合本案例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两个方面应对。
  决策时应充分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尊重全体公民的民主权益和环境权益,保障各阶层民众在邻避设施设置的决策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不选择性推行公众参与。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受邻避设施影响的民众,给予合理且充分的补偿。譬如由政府部门或变电站所有者为石竹新花园居民提供新的公共设施,或者提供额外的公共服务等,并以制度化形式长期确立下来。市城乡规划局应要求变电站所有者设立补偿应急基金,确保如果发生意外事故,能够履行对石竹新花园居民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变电站所有者还可以在附近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提升周边的土地和物业价值,保障石竹新花园业主的物业价值。
  乐观地看,邻避运动有着积极意义,它将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