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地层分区

如题所述

本地层分区位于图幅北部,南以萨玛绥加日-玉帽山断裂与若拉岗日结合带地层分区分开,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TB)和中新统唢呐湖组(N1s)及第四系。本书重点介绍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的岩石地层特征。

呈近东西向分布于雪景湖、双联湖、梭子湖、春盛湖一带。东西长130 km,南北宽20~30 km,出露面积约4 200 km2。为一套沉积巨厚复理石建造,岩石类型少,组合形式简单,主要由砂岩和泥质岩组成。岩性为岩屑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质岩、板岩夹少量硅质岩、凝灰岩及灰岩透镜体,纵横向上岩性变化幅度较小。在调查区,上与中新统唢呐湖组为不整合接触,下未见底。

1986年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该区开展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将该套地层划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代表羊湖北、卧牛湖至向阳湖一带的三叠纪地层。巴颜喀拉山群由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创建,青海区域地质调查队1970年在《1:100万玉树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中介绍。原意指一套厚度巨大的类复理石杂砂岩建造,分别称上巴颜喀拉山群、中巴颜喀拉山群和下巴颜喀拉山群,代表三叠系上、中、下3统。现在指分布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地区的一套厚度巨大的、难见顶底,化石稀少,几乎全由砂岩、板岩组成的地层。我们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后,沿用巴颜喀拉山群,并根据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砂岩板岩组(TB1)、板岩组(TB2)和砂岩组(TB3)3个非正式组级单位(表2-2),各岩性组之间均为断层接触。

表2-2 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划分对比沿革表

1.剖面描述

(1)沙塘河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实测剖面(P12号剖面)

剖面位于仙鹤湖东南约6 km的沙塘河处,主要控制了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地层。剖面起点:东经88°11′23″,北纬35°56′53″;终点:东经88°11′23″,北纬35°52′46″。层序自上而下为(图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玉帽山幅(I45 C 001003):比例尺1:250 000

图2-2 沙塘河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实测剖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玉帽山幅(I45 C 001003):比例尺1:250 000

图2-3 沂水河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实测剖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玉帽山幅(I45 C 001003):比例尺1:250 000

断层旁侧地层:中新统唢呐湖组(N1s)砖红色粉砂质泥岩

(3)车驰口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实测剖面(P31号剖面)

剖面位于得雨湖北约20km的车驰口处。剖面主要控制了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剖面方向由北向南,其北部与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为断层接触,南部与中新统唢呐湖组亦为断层接触(图2-4)。剖面起点:东经87°32′35″,北纬35°47′55″;终点东经87°32′35″,北纬35°43′36″。层序自上而下为:

断层旁侧地层: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TB1)浅灰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玉帽山幅(I45 C 001003):比例尺1:250 000

图2-4 车驰口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实测剖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玉帽山幅(I45 C 001003):比例尺1:250 000

断层旁侧地层:中新统唢呐湖组(N1s)砖红色泥质粉砂岩、膏泥岩

2.地层综述

(1)砂岩板岩组(TB1

主要分布在双联湖、沙塘河、梭子湖、露水山、屏障山、春盛湖一带,呈东西向不规则带状延伸于图幅外,出露面积约2400 km2。下未见底,上与板岩组为断层接触。岩石组合为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板岩、板岩互层,偶夹灰色薄层状灰岩透镜体。从沙塘河剖面来看,下部为深灰色、灰色中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向上逐渐过渡为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互层,上部层位泥岩成分相对增多,砂质成分相对减少。由北向南具较明显的岩相变化,表现为砂岩单层厚度变小,粒度变细,泥质成分增多的特征。在横向上,自东向西岩性变化不大。本组的主要岩石镜下特征描述如下:

1)岩屑砂岩:此类岩石主要为中细粒岩屑砂岩,细粒多,粗粒少,因岩屑含量的变化,出现了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岩石颜色以浅灰绿色、深灰色为主,多中—薄层状,具有平行层理。长石含量一般为5%~10%,个别达20%;石英含量20%~40%,个别达50%;岩屑含量一般为45%~70%,以50%~60%居多,个别可达80%。长石多为斜长石,个别钾长石,轻度泥化、绢云母化。石英多为单晶,具波状消光。岩屑由安山岩、酸性熔岩、泥岩、千枚岩等组成,呈次棱角状—次圆状。杂基含量为5%~8%,多为泥质。

2)粉砂岩:以灰色、深灰色为主,多为极薄层—薄层状,其砂—粉砂屑成分与中细粒岩屑砂岩相似,而且多为棱角—次棱角状,不同之处是粒度细,普遍含微—泥晶白云石和泥质,含量一般在30%,泥质已重结晶为显微鳞片状粘土矿物集合体,并大致定向分布。重矿物有电气石、锆石、磁铁矿、白钛石等,含量极微。

3)板岩: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板岩为主,少量灰黑色泥质板岩,原岩为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矿物(多已重结晶为绢云母和绿泥石)占30%~70%,粉砂屑占70%~30%,两者呈韵律递变。普遍含碳质、铁质,含量3%左右,铁质和碳质多呈尘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4)灰岩:此类岩石偶有出露,多呈透镜体产出。岩性主要为砂质灰岩、陆屑泥晶灰岩,由陆源砂屑、泥晶方解石、粉晶方解石组成,陆屑碎屑物稀散分布于泥晶方解石中。

(2)板岩组(TB2

主要出露于丽湖—尕羊湖—芝阳湖一线,面积约800 km2。与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砂岩组均为断层接触。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板岩夹灰色、浅灰绿色中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细砂岩。本组下部层位主要由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质板岩、板岩组成,具有一定的韵律性,上部层位板岩有逐渐增多之势,砂岩发育平行层理,底层面发育沟模、重荷模等沉积构造,除偶见完整的鲍马序列ABCD之外,多以BCE,CDE等不完整鲍马序列为主。此套地层在调查区内横向上岩性变化不大,所含化石稀少。主要岩石镜下特征描述如下:

1)板岩:多呈深灰色、灰黑色。粘土矿物(多已重结晶为绢云母和绿泥石)占40%~60%,粉砂屑占60%~40%,两者呈韵律递变。岩石中普遍含少量铁质,铁质多呈尘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2)岩屑砂岩:以灰色为主,多为中—薄层状,常与板岩交互出现。岩石由碎屑和填隙物组成,呈基底-孔隙式胶结。碎屑占全岩的90%左右,其中石英含量35%~45%、长石10%~20%、岩屑30%~45%;石英以单晶为主,多晶石英为硅质岩、石英岩,具波状消光;长石以斜长石为主,钾长石微量,轻度泥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局部蚀变强烈;岩屑由安山岩、酸性熔岩、灰岩、泥岩、千枚岩、片状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组成。碎屑的磨圆度中等,呈次棱角状—次圆状。

3)粉砂岩:呈灰色到灰黑色,中—薄层状。岩石由粉砂和填隙物组成。粉砂70%,分选性好,磨圆度较差,呈棱角—次棱角状。成分由岩屑,少量石英、长石组成,其中岩屑由云母、绿泥石、灰岩、白云岩等组成,部分与重结晶的粘土质矿物联结在一起。另外有少量电气石、锆石、磁铁矿、白钛石等分布。填隙物30%,由小于0.03 mm的微—泥晶白云石、泥质、少量方解石组成,泥质已重结晶为显微鳞片状粘土矿物集合体,并大致定向分布。

(3)砂岩组(TB3

集中分布于图幅中部环群山、车驰口、高棱山一带,在图幅北部雪景湖—仙鹤湖一线亦有零星出露,出露面积约1 000 km2。其上与中新统唢呐湖组为不整合接触,局部地段遭断层破坏,为断层接触,与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板岩组均为断层接触。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状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夹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极少量酸性细玻屑凝灰岩、泥晶灰岩。从所测剖面和地质路线来看,本组下部以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夹少量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中部逐渐过渡为灰色岩屑长石砂岩与深灰色、黄绿色泥质粉砂岩、泥岩不均匀互层,上部为灰色中—薄层状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含炭质粉砂质泥岩,泥岩中含较多的砂质及菱铁矿结核,砂岩中见有少量的植物碎片。在横向上,出露于环群山的该套地层视厚度大于5 000 m,岩性以灰色中层状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黑色炭质泥岩为主,粉砂岩中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砂岩层面发育对称波痕,层内发育平行层理,局部见少量植物化石碎片;该套地层向东延伸于图幅外,在金阳河一带厚达5 107.85 m,岩性为灰绿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碳酸盐化中细粒岩屑砂岩夹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在调查区北部(延伸于图幅外)雪景湖东1 km处玲珑河中上游,岩性为灰色、褐灰色、黄绿色中—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不均匀互层,砂岩层面上见有波痕构造,其中波宽25~50 cm,波高15~30 cm,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含丰富的孢粉化石:Dictyophyllidites spp.,Punctatisporites spp.,Osmundacidites spp.,Ne-oraistrickia sp.,Verrucosisporites spp.,Baculatisporites spp.,Annulispora spp.,Psophosphaera spp.,Piceapollis spp.,Pinuspollenites spp.,Podocarpidites spp.,Alisporites spp.,Protohaploxypinus sp.,出露厚4429.35 m。现将其主要岩石镜下特征描述如下:

1)砂岩:根据碎屑成分及含量差异,砂岩可细分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石呈灰色、灰黑色、褐灰色,具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碎屑、填隙物组成。碎屑磨圆度较差,呈棱角—次棱角状,由石英20%~77%、长石5%~40%、岩屑15%~70%组成。石英以单晶为主,波状消光,少量具次生加大边。长石多为斜长石,钾长石很少,有弱的绢云母化。岩屑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少量千枚岩、白云母、酸性熔岩。含少量褐铁矿,微量电气石、白钛石。填隙物:3%,由泥质、硅质组成。

2)泥质粉砂岩:呈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状,具泥质粉砂状结构、碎裂结构,块状构造、定向构造。岩石由细砂、粉砂及泥质组成。蚀变碎屑:88%,粒径小于等于0.25 mm,压扁定向,多为粉砂,细砂次之,次棱角—次圆状,由石英、长石、岩屑和少量磁铁矿、白钛石组成。石英:少数,单晶,波状消光,少量硅质岩岩屑。长石:部分,酸性斜长石,轻度泥化。岩屑:多数,为泥岩、白云母、千枚岩等。填隙物:12%,为泥质杂基,已轻度重结晶。岩石裂缝发育,充填了铁质,个别被硅质充填。

3)粉砂质泥岩、泥质岩:以灰黑色为主,极薄层—薄层状,具粉砂状泥质结构、泥质结构,纹层状构造。岩石富含铁质,纹层理不很清晰,主要为物质成分分布不同所致,在粘土质层中平行间夹有含硅质或硅质粘土岩纹层,硅质呈隐晶集合体形态。粘土质已重结晶成显微鳞片状绢云母,绢云母平行定向排列分布。岩石中发育少数裂缝,由方解石充填。

4)深灰色泥晶灰岩:泥晶结构、碎裂结构,纹层状构造。岩石由明、暗相间的泥晶方解石组成,平行连续,具微波状起伏,后期方解石大多已重结晶。受动力影响局部碎裂较严重,碎裂处充填了细粒方解石。

3.巴颜喀拉山群时代讨论及区域对比

调查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厚度巨大,几乎全由砂岩、泥岩(板岩)组成的地层,难见顶、底,岩性简单,颜色单调,缺少标志层,化石稀少。对本次所建立的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板岩组和砂岩组等3个非正式组的时代厘定,主要依据本次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和相邻区的化石资料来综合分析。

笔者在本次工作中在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中获得孢粉化石Leiotriletes sp.,Punctatisporitespalmipedites Ouyang,Punctatisporites sp.,Dictyophyllidites harrisii Couper,Lophotriletes sp.,Acanthotri-letes sp.,Lundbladispora sp.,Limatulasporites limatulus(Playford)Helby et Foster,Polycingulatisporitessp.,Asseretospora scanica(Nilsson)Huang,Kraerisporites? sp.,Aratrisporites granulatus(Kluau)Play-ford et Dettmann,Cycadopites spp.,Chasmatosporites sp.,Vittatina sp.,Taeniaesporites spp.,Protohap-loxypinus? sp.。上述孢粉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文本研究员鉴定后认为其时代为早三叠世。另据湖南地质调查院银石山幅及青海地质调查院可可西里湖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在该套地层中分别采集到早三叠世菊石:Ophiceras cf.sinense Tien,Ophiceras cf.tingi Tien,Eogymnites sp.,Pesudaspidites cf.lolouensis及早三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早期菊石:Leiophyllites pita-maha Diener,Leiophyllites sp.;其中青海地质调查院采集到的菊石类Leiophyllites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早三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早期的地层中,在青海布尔汗布达山南坡、玛多黑海闹仓坚沟一带的中三叠统安尼阶闹仓坚沟组下部产有丰富的该属分子。根据上述化石成果,据此认为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时代为早三叠世。

笔者在调查区的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砂岩组未能采集到重要的生物化石,仅在板岩组灰黑色泥质含细砂粉砂岩中获得少量孢粉化石:Leiotriletes sp.,Punctatisporites? sp.,Taeniaesporites? sp.。2004年笔者在西邻幅区工作时,在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凝灰质板岩中采集到放射虫Triassocampe di-ordinis Bragin,Triassocampe exilis Yeh,Triassocampe relica Feng,Eptingium sp.,Beturiella robusta Du-mitrica,Kozur et Mostler,Triassocampe deweveri(Nakaseko et Nishimura),Tiborella florida(Nakaseko et Nishimura),Eptingium manfredi Dumitrica,化石组合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早期—拉丁期晚期。

在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中采集到放射虫Vinassaspongus subsphaericus Kozur et Mostler,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 De Wever,Capnuchosphaera sp.及Hindeosphaera bispinosa Kozur et Mostler,Capnuchos-phaera tiassica De Wever,Capnuchosphaera sp.,前者组合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后者组合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又据改则幅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前人在调查区车驰口、北湃河—沙塘河一带砂岩组地层中采得双壳类化石:Halobia sp .,Halobia substyriaca Chen,Halobia convexa Chen,Halobia cf.fallax Mojsisovics,Halobia ganziensis Chen,Halobia cf.superbescens(Kilt),Modiolus weiyuanensis Gu。其中所产双壳类Halobia substyriaca,Halobia convexa分别在四川的甘孜、康定良坝见于新都桥组下部,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Halobia cf.fallax出现于四川广元上三叠统小塘子组,Halobia ganziensis出现于四川康定中根坝产于新都桥组上部,其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期。在北邻幅木孜塔格幅此套地层中产丰富的孢粉化石,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70.5%),裸子植物花粉次之(29.5%)。蕨类植物孢子以Osmundacidites为主,见有Osmundacid-ites(16.8%),Cyclogranisporites(5.3%),Granulatisporites(2.1%),Verrucosisporites(4.2%),Baculattisporites(3.2%),Lophotriletes(3.2%),Apiculatisporis(4.2%)。其次是Aratrisporites(9.5%)亦具有较高含量,Limatulasporites,Annulatispora在样品中少量见到,桫椤科的孢子在本样品仍少量出现。裸子植物花粉主要是无肋双气囊花粉,见有Alisporites(3.2%),Podocarpidites(7.4%),Pinuspollenites(5.3%),Piceapollis(7.4%),单沟类花粉Cycadopites(4.2%)有一定含量,Quadraeculina零星见到。本组合以粒、瘤及刺面孢子为主,Aratrisporites亦有较高含量,裸子植物花粉次之为主要特征,此组合多见于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因此,我们根据化石成果,结合板岩组、砂岩组产出层位关系,将板岩组时代归为中三叠世,砂岩组时代归为晚三叠世。

4.巴颜喀拉山群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巴颜喀拉山群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北部。其南以萨玛绥加日-玉帽山断裂为界,北以木孜塔格-鲸鱼湖深大断裂为界(已出图)。区域上呈一近东西向延伸的地质体,属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活动型沉积盆地的西延部分。盆地具有较高程度的均一性,但稳定程度低,这与基底遭受碎化和边界断裂控制的地堑式沉陷作用有关(张以茀等,1996)。盆地内的物质记录因受后期构造破坏而极不完整,我们就其现存的不完整的地质记录,根据岩石颜色、层厚和结构组分特征、沉积构造、化石组合特征、旋回沉积序列来分析其沉积相及沉积环境,为重塑盆地原始沉积特征和恢复构造古地理打下基础。经综合研究认为:区内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是以盆地斜坡相沉积为主,板岩组具典型半深海—深海相沉积,砂岩组则以陆棚—滨岸沉积为主。

(1)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

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主要分布在双联湖、沙塘河、梭子湖、露水山、屏障山、春盛湖一带,总体呈断块状东西向断续展布,出露厚3 186~4 615 m。该组沉积相序列以沙塘河剖面(P12号剖面)为代表(图2-5)。

图2-5 沙塘河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沉积相序列图

1)沉积相组合。

岩石组合为灰色、深灰色中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板岩组成的韵律层。下部层位以灰色中层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板岩(沙塘河剖面1~15层),向上板岩逐渐增多。砂岩底部见有沟模、槽模等构造,正粒序层理、小型斜层理、平行层理等,并见有不完整的AE,ABE,BCE,BE鲍马序列(图2-6),具有近源粗浊积岩的特点。向上砂岩单层变薄,韵律厚度变小、粒度变细,岩石中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发育,表现为从中扇近源浊积岩沉积变为外扇远源浊积岩-中扇近源浊积岩交互沉积,垂向上由下而上表现为退积型海底扇层序。

碎屑呈次棱角状—次圆状,为孔隙式-接触式胶结,杂基含量为3%~6%,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其次为方解石、白云石,含量7%左右。粒度分析样品采集于中—细粒砂岩,粒度参数特征:平均值2.83φ~3.70φ,标准差0.80~0.96,偏度0.09~0.20(正偏,粒度偏向细粒),峰态很窄1.3~1.7,分选系数0.71~0.72;粒度概率曲线具两段式,是由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组成(图2-7),概率曲线上显示以跳跃总体约占85%,其他为悬浮总体,说明为水介质能量中等偏下的沉积环境。

2)物源分析。

图2-6 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浊积岩鲍马序列

图2-7 砂岩板岩组浊积岩粒度概率图

图2-8 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砂岩碎屑模式图

采用薄片点计法对本组各类砂岩的骨架成分进行统计,矿物含量统计表明:石英为20%~40%,长石为5%~20%,不稳定岩屑为45%~70%,石英以单晶为主。不稳定岩屑以中、基性火山岩岩屑、沉积岩岩屑为主。各指数投影到Q-F-L图解(图2-8)上进行投点,投点多落入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显示出活动构造背景下的造山带物源特征。联系古地理背景,认为砂岩板岩组的物源区来自沉积盆地北部的造山带。从剥蚀、搬运到沉积的形成作用过程较短暂,为近物源区快速堆积的产物。

(2)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

1)沉积相组合。

调查区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主要出露于丽湖—尕羊湖—芝阳湖一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其岩石为一套韵律性较强的半深海—深海相陆源碎屑细浊积岩组成,厚3 388.68~4 500 m。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板岩夹灰色、浅灰绿色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细砂岩。本组浊积岩在垂向剖面中,可以看出浊积扇未能很好地发育,属中—外扇层序,为一套较单调的陆源细浊积岩组合。下部层位为浅灰绿色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与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多已浅变质为板岩)组成的频繁韵律层,见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及包卷层理、槽模、沟模、重荷模、递变层理等浊积岩特有的沉积构造,除偶见完整的鲍马序列ABCD之外,多以BCE,CDE等不完整鲍马序列为主(图2-9);向上逐渐过渡为泥质浊积岩,泥质浊积岩由粉砂质板岩、板岩构成,原始沉积层多受构造、变质影响而难以恢复,部分岩层中尚保存水平纹层,反映较深水盆地的静水沉积。上述沉积特征说明当时陆源供应不足,为半深海-深海环境下的外扇-盆地平原沉积。

图2-9 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浊积岩鲍马序列

本组粒度分析样品采集于中—细粒砂岩,粒度参数特征:平均值2.91φ~3.99φ,标准差0.86~0.98,偏度0.10~0.19(正偏,粒度偏向细粒),峰态很窄0.8~1.3,分选系数δ值为0.8~1.1,说明分选中等或差。粒度概率曲线具两段式(图2-10),是由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组成,颗粒粒径分布范围广,一般为1φ~5φ,曲线斜率较缓,粒度间距宽,反映以悬浮搬运为主,此类曲线与维谢尔(1969)所描绘浊流砂岩的概率累积频率曲线图相似。

图2-10 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浊积岩粒度概率图

图2-11 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砂岩碎屑模式图

2)物源分析。

采用薄片点计法对浊积岩各类砂岩的骨架矿物成分进行了统计,矿物含量统计表明:石英35%~64%,长石5%~20%,不稳定岩屑30%~55%。不稳定岩屑由酸性熔岩、泥岩、千枚岩、片状云母、绿泥石组成。各指数投影到Q-F-L图解上进行投点,投点落入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图2-11)。根据沟模和槽模优选方位统计和分析,该组古水流方向变化范围在165°~140°之间。联系古地理背景,认为板岩组的物源区来自沉积盆地北部的造山带。

(3)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

本组分布在图幅北部环群山、车驰口、高棱山一带以陆棚—滨岸沉积为主,其以车驰口剖面为代表,纵向沉积序列见图2-12。

图2-12 车驰口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沉积相序列图

1)陆棚相(车驰口剖面1~26层,厚3272.89 m)。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与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泥岩不均匀互层,夹少量深灰色薄层状泥晶灰岩和灰绿色玻屑凝灰岩。其主要存在以下岩(微)相类型:

A.具平行层理砂岩相。

岩石呈灰色、深灰色,风化后呈灰褐色,中—薄层状,砂岩中因岩屑含量的变化,岩性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从原生沉积构造看,多以水平层理或均质层理为特征,反映较深水静水的条件。

B.具沙纹交错层理、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泥岩相。

岩石均呈灰黑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中碎屑以岩屑为主,填隙物含量达18%,为泥质杂基,已轻度重结晶。从原生沉积构造看,多以水平层理为特征,反映较深水静水的条件。小型沙纹交错层理可能为波基面附近的过渡带沉积。

C.具条带泥晶灰岩相。

岩石作为夹层偶见其出露,呈深灰色薄层状,单层多在2 ~4 cm之间,由明、暗相间的泥晶方解石纹层组成,现多已重结晶为细到粉晶状。泥晶灰岩和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呈互层状,代表较深水静水条件下的沉积。

上述沉积特征反映了水动力条件偏弱,为潮下中—低能环境,属较深水静水的陆棚环境。

2)滨岸相(车驰口剖面27~37层,厚1 087.47 m)。

本组上部层位岩性为灰色中—薄层状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所含化石稀少,以浮游生物双壳类Halobia为主。主要存在以下岩(微)相类型:

A.具小型浪成交错层理、水平层理的岩屑砂岩相。

岩石呈灰色,中—薄层状。岩石中岩屑占35%~77%,长石20%~40%,石英15%~45%。颗粒分选一般—较好,圆度度呈次棱角—次圆状。内具小型的浪成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单层厚5~15cm,常夹有具波痕层理泥质粉砂岩、沙纹层理泥岩。粒度分析样品采集中细粒砂岩,粒度概率曲线图上(图2-13),以跳跃总体为主,样品中有两个跳跃次总体,与波浪的冲刷和回流有关,悬浮总体分选很差,反映了水流作用较弱,与岩层原生沉积构造所反映的相环境基本上是吻合的。

图2-13 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粒度概率图

图2-14 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砂岩碎屑模式图

B.具波痕层理泥质粉砂岩和沙纹层理泥质岩相。

岩石呈深灰色,多为薄层状。粘土质含量30%~70%,粉砂70%~30%,以石英为主,含少量粉砂岩岩屑。内具波痕层理、沙纹层理。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常见砂质结核、菱铁矿结核,砂质结核大小不等,多在8 cm×20 cm~15 cm×30 cm之间。

根据主要岩相和岩性组合特点分析,应为近滨下部—远滨低能带的沉积,这里波浪作用频繁,但能量较低,只能形成小规模成因的沉积构造。

3)物源分析。

采用薄片点计法对各类砂岩的骨架矿物成分进行了统计,矿物含量统计表明:石英20%~77%,长石5%~40%,不稳定岩屑15%~70%。不稳定岩屑由泥岩、粉砂岩、火山灰凝灰岩、安山岩组成。各指数投影到Q-F-L图解上进行投点,全部点落入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图2-14)。联系古地理背景,认为砂岩组的物源区主要来自沉积盆地北部的造山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