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岩石-地层单元特征

如题所述

根据1∶25 万玛尔盖茶卡幅 ( I45 C 001002) 现有的1∶25 万 TM 图像和1∶10 万 TM 图像资料,结合岩石、地层、构造等特征划分为两个单元。萨玛绥加日大断裂以北为巴颜喀拉-可可西里构造-地层发育区,地层层序基本完好,解译程度较高,尤其是线性影像和新近纪火山岩影像较为清晰。萨玛绥加日大断裂以南为若拉岗日结合带,区内地层层序大多被破坏或重叠,解译程度东段石渣坡至双石崖一带较好,影像清晰,岩层线纹、条纹等纹理发育,岩层产状、褶皱等清晰可读。在青石林、萨玛绥加日等地由于山高陡峻、积雪覆盖等原因,影像效果较差,胜利湖南山、黄草山一带由于剥蚀覆盖等原因影像效果不好。

图 6-12

( 一) 地层及第四系遥感地质解译特征

区域地层解译划分的基础是岩石地层单位,它包括岩性解译和地层对比两方面的工作,影像地层单元与地质填图过程中所划分的地层单元基本一致,按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共建立了 18个影像地层单元 ( 包括第四系) 。经过地质调查路线和地质剖面的检查验证,以及与区域资料对比后,建立了本区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及其解译标志。下面按不同地层分区由老到新概述调查区遥感地质影像特征和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1. 巴颜喀拉地块地层分区

1) 中二叠世黄羊岭组 ( P2h) : 分布于调查区北部云雾岭至涌波湖之间,由于断层破坏,地表呈一近东西向分布、西宽东窄的楔形体。岩性: 中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板岩、长英质板岩。TM 影像上呈黄绿色,夹杂少量浅褐色色调,发育条纹状、线纹状纹理。在云雾岭一带发育尖棱状山脊,V型河谷地貌,树枝状水系发育。与相邻地层间界线在涌波湖一带比较清楚,主要为断层接触,但在云雾岭一带由于积雪覆盖,见有大量的深蓝色覆盖,与周围地层界线不明显。

2)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TB1):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山脉,近东西向分布。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细砂岩与薄层状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互层。TM影像上呈灰褐色、浅红褐色,色调均匀,线性、细纹理发育,不均匀分布的粗疏状树枝水系中等发育,碟型河谷形态。与相邻地层间主要为断层相接。

3)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TB2):呈带状近东西向分布于可可西里山脉,TM影像上呈灰黑色、灰褐色,夹杂蓝色色调,细线性、细纹状;树枝状水系、沟头钳状水系发育,V—箱型河谷形态,中低山—丘陵地貌,长条型山地形态,尖棱状—半圆浑山脊为特征。TM影像显示该地层在走向上延伸较稳定。岩性: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夹薄层状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影像特征显示,该影像地层单元与相邻地层间的界线清楚,多为断层接触,涌波湖南见与上覆地层中新世唢呐湖组(N1s)为不整合接触(图6-13)。

4)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TB3):大面积分布于萨玛绥加日、可可西里山脉北坡,近东西向分布。TM影像上呈灰黑色、浅红褐色,夹杂少量黄绿色、蓝色色调,色调基本均匀,局部地段发育背斜和向斜构造。细线性、细纹状,树枝状、羽状、沟头钳状水系发育,V型河谷形态,中高山—中低山(少量丘陵)地貌,尖棱状山脊为特征。TM影像显示该地层单元在走向上延伸稳定。岩性:中—厚层状岩屑砂岩夹薄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与相邻地层间界线明显,主要为断层接触,部分地段显示为第四纪沉积物不整合覆盖其上。

5)中新世唢呐湖组(N1s):是区内分布面积较大的一个地层单元。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的涌波湖、中部的胜利湖近东西向的山间谷地。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质、泥岩、砾岩夹多层石膏或膏质泥岩。TM影像上呈浅红褐色、灰褐色,偶见褐绿色色调,线性、局部地区见条带—条纹状影像。水系不发育;低陵—凹地地貌,圆浑状山脊为特征。该影像地层单元与相邻地层间线性影像特征明显,部分地段显示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6)上新世石平顶组(N2s):调查区内呈片状杂乱分布。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石坪顶、沉鱼湖、锯齿崖、五角台等地(图6-14,6-15)。TM影像上呈深灰色、墨绿色,夹杂灰黑色色调,面状、斑状影像,随剥蚀程度加大,色调有所减弱并呈不均匀状;平顶山山顶形态,阶梯坡山地地貌;树枝状水系、沟头钳状水系不发育,岩层产状近于水平,无植被覆盖。岩性:杏仁状、气孔状粗面安山岩、粗面英安岩。影像特征显示,该影像地层单元与相邻地层间均为喷发不整合接触。

2.若拉岗日结合带地层分区

1)中泥盆世雅西尔群(D2Y):分布于调查区南部石渣坡的北部,近东西向分布。岩性:长石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泥晶灰岩。TM影像上呈浅红褐色,夹杂少量灰黑色条带状影像,发育条纹状、线纹状纹理。影像特征显示岩层产状总体向南倾,倾角在60°左右。发育尖棱状山脊,V型谷地貌,树枝状水系中等发育。与相邻地层界线较清楚,常为断层接触。

2)中—晚泥盆世拉竹龙组(D2-3l):零星分布于调查区南部玛尔盖茶卡的东部、彩土坡南部一带,出露面积较小,总体呈东西向分布。岩性:中—厚层状粗—巨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TM影像图上呈浅灰绿色,夹杂灰褐色,条带状、条纹状纹理发育,半浑圆状山脊形态,碟型谷地貌,水系不发育。与相邻地层界线不明显。

3)石炭纪—早二叠世西金乌兰群(CP1X):主要分布于常雾梁、石渣坡西、萨玛绥加日和青石林的西部地区,近东西向分布。岩性:下部主要为中层状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绢云母板岩夹玄武岩、安山岩、灰岩、火山凝灰岩、硅质岩;上部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玄武质角砾熔岩。TM影像上呈黄绿色、深灰绿色色调,其间夹杂较多顺层分布的灰黑色细脉状、条带状影像(见图6-8)。条纹状、细纹状纹理。局部地段影像特征显示岩层产状向南倾,倾角在50°~60°之间。尖棱状—半浑圆状山脊形态,V型谷地貌,树枝状水系中等发育。该影像地层单元中以发育大量基性侵入岩、岩脉为其主要特征。与相邻地层界线明显,为构造接触。

图6-13 中新世唢呐湖组(N1s)及其与下伏地层不整合界线影像

图6-14 沉鱼湖一带上新世石坪顶组(N2s)形成的熔岩台地地貌影像

图6-15 锯齿崖一带上新世石坪顶组(N2s)形成的熔岩台地地貌影像

图6-16 耸峙岭现代冰川影像

图6-17 玛尔盖茶卡湖面退缩形成的退缩线

4)晚二叠世热觉茶卡组(P3r):主要分布在调查区中部青石林一带,另外在南部闸门山、彩土坡一带有零星出露。岩性: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夹粉砂岩、泥晶灰岩、凝灰岩、硅质岩。TM影像上呈黄绿色,色调均一,其间发育大量顺层产出的灰黑色、灰褐色脉状、透镜状影像。发育条纹状纹理。半浑圆状山脊形态,碟型谷地貌,水系不发育。与相邻地层间界线不明显。

5)中三叠世硬水泉组(T2y):分布在调查区南部双石崖北部,呈东西向分布。岩性:中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砂屑灰岩、硅质岩、凝灰岩、砾岩。TM影像上呈黄绿色,其间分布有浅红褐色,条带状、线纹状纹理发育。尖棱状山脊形态,V型河谷地貌特征,树枝状水系比较发育。与相邻地层之间界线明显,为线性(断层)影像相接。

6)晚三叠世苟鲁山克错组(T3g):分布于调查区南部的胜利湖南山、黄草山以及双石崖南部一带,近东西向分布。TM影像上呈灰绿色、草绿色色调。在黄草山一带见一条东西向紧闭对称环形分布的影像,条纹状、线纹状纹理发育。在胜利湖南山、黄草山一带为浑圆型山脊形态,碟型谷地地貌;双石崖南部为尖棱状山脊,V型河谷地貌。影像清晰,可判读岩层产状为南倾,倾角在50°左右。该岩石影像地层单元与相邻地层之间界线明显,常为构造接触。

3.第四系

按不同成因类型,本区共划分出以下几种类型。更新世:冲洪积(Qppal);全新世:冰水堆积(Qhfgl)、冰川堆积(Qhgl)、湖沼堆积(Qhfl)、冲积(Qhal)。

1)冲洪积(Qppal):是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第四系成因类型。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一级冲积阶地等地,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沉积厚度2~4m,最厚可达20m。岩性为:灰、杂色粘土、砂、砾石;砾石成分随地而异。TM影像上呈灰褐色、浅红褐色,色调均匀,发育面状影像,帚状、树枝状水系较发育,多以不整合形式覆盖在其他相邻地层之上。

2)冰水堆积(Qhfgl):主要分布于云雾岭山脊、耸峙岭冰峰等地(图6-16)。影像图上形态与山峰形态相同,蓝色、深蓝色,色调均匀,主要以冰川、积雪等形态覆盖在其他地层之上。

3)冰川堆积(Qhgl):分布于耸峙岭峰的南北两侧,由灰—杂色砾石、漂砾、砂泥层、粉沙层构成。常被洪积扇叠加改造或渐变过渡,砾石、漂砾较大,多为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因地而异。TM影像图上呈灰黑色,夹杂少量灰褐色,条带状纹理不发育,影像上多呈斑点块状。发育放射状水系,扇形地貌特征。

4)湖沼堆积(Qhfl):分布在规模较大的湖泊周围以及密集分布的小湖盆区。在龙丹湖至玉龙河一带,影像图上呈灰白色、夹深蓝色色调;在玛尔盖茶卡东部为灰白色夹深蓝色环带影像,为湖水退缩形成的影像特征(图6-17),在涌波湖周围发育一条环状的浅灰绿—灰白色条带,经实地调查为湖岸退缩线。湖沼堆积物主要为灰黑色—灰色淤泥、砂质粘土、亚砂土、砂砾。

5)冲积(Qhal):发育于山间谷地中的冲沟及其两侧的阶地和较开阔的山沟地带,在沟口处常常发育规模较小的冲积扇。影像特征为线状、细线型,浅红褐色、灰白色色调。物质成分为砂砾石层、卵石、含砾粗砂等。

(二)岩浆岩的影像岩石单元特征

调查区岩浆岩不发育,酸性岩仅见云雾岭斑状二长花岗岩,分布于萨玛绥加日大断裂以北;基性岩为辉长岩类,分布于大断裂以南,主要呈岩脉、岩墙产出,部分为岩株、岩枝等形态。

1)云雾岭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πJ):位于调查区北西部云雾岭一带,面积较大,向西延出调查区;呈一不规则状的扁圆形北东-南西向分布,对围岩影响较大,形成直径达近十千米的环状地貌。浅黄褐色、红褐色色调,显示板块状图案,无条带状纹理,侵入于TB1和P2h地层中,与围岩界线清楚,影像上显示在岩体外接触形成明显的灰黑色环形带状影像,围岩产生强烈的蚀变和接触变质现象(图6-18)。

2)石渣坡北辉绿玢岩(βμT):位于调查区南部石渣坡的北部,规模不大,构成浑圆形山体,浅黄绿色夹杂黄绿色色调,内部色调均一,显示斑块状图案,无条带状纹理,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别。侵入于D2Y地层中,与围岩界线明显,围岩有蚀变和接触变质现象。

3)基性岩脉(νT):位于萨玛绥加日大断裂南缘,以及石渣坡—绥加山一带,多呈脉状、透镜状、岩墙状侵入于三叠纪—泥盆纪地层中。TM影像上呈灰黑色,显示粗条状、透镜状影像,在青石林、石渣坡等地呈密集分布(图6-19,6-20),使围岩产生明显的接触变质现象,影像特征显示基性岩脉大多与围岩顺层产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