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和明清两朝,科举制度都有怎样的发展?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

如题所述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影响
1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2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3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4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5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唐朝时科举得到很大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尤其看重进士科,确立了进士科在科举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唐朝的科举考试是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八股文)和范围(四书五经),并规定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因此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19-11-30
唐朝的是比较公平科举制,而明清时期则是采取以八股文为主的科举制。唐朝的能促进社会和人的思想的发展,而明清时期的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13-11-11
唐朝科举沿袭隋又有所发展,主要考诗,促进诗歌的繁荣,明清时期八股取试,造成思想界守旧,不思进取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