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之比较。

⑴主要不同:

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

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

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

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⑵主要原因:

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

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⑶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八股取士对文体有严格的限制,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控制,极大的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科举则是一种合理公正的选拨官吏的方法,促进了官吏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平民也有可能参政,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它忽视了实用学问,在王安石变法里明确提出科举弊端,进行科举改革,科举始于隋朝,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的形成,唐太宗用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举制,总之,科举对极大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扩展资料:

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弊端:

一篇八股文就700多字,先破题再承题;接着“代圣人立言”也就是模仿圣人的口气写文章,这叫起讲,后中股、后股、束股,正文就是四段,每段又要分文字相互的对仗的两股,因此成为八股文。

八股文中只考经书,评判优劣又只根据作文的技巧,并不允许考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个人的发挥和见解。必须依据“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毅梁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把读书人的智力思维刻版化。作文本来没有定法,一旦将技巧格式化,而且又杜绝了考生发挥个性的任何可能,考生只要预先在肚子里装下各种题目的八股几十篇,即使没有什么经史学问,也完全能够金榜题名。

相反,老老实实读书,读白了头也未必能写出考官看中的文章。难怪范进中举高兴的发了疯,现在真可以理解了。

明的科举取士,给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条紧箍。八股取士是一种十分严酷的制度,封建统治阶级收到了加强统治的一定效果,但却给社会带来了满身疮痍,给国家民族带来了灾难。当清军入京时,城门上有人写道:“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八股取士毒深如此!

但毒又何止如此,清军入关后,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征服了一个文化先进的民族,但在文化上有很大的自卑感,满人对汉文化什么都学,连朱元璋发明的八股取士他们也学。这样,对文化的限制、思想的制约更深,使八股取士的危害更甚。

到清末之时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豪。龚自珍也对八股取士导致史学没落深恶痛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兴起,确实给自宋元以来活跃的史学当头一棒,明清的史学失去了宋元时候的活力,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缺少历史修养,思想麻木,思维僵化,固步自封。加之对事件的认识缺乏历史的眼观与谋略,也为中国近代的屈辱埋下了祸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股取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8
(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2)影响不同:隋唐科举基本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发展,使人才不断更新;;明清科举“八股取士”使读书人脱离现实,缺乏实际能力。

(3)作用不同:隋唐科举当时使社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明清科举“八股取士”虽然加强了君权但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18
唐朝: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明朝: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第3个回答  2011-04-26
死读教科书的学生们,都被现代中国教育害得不浅。

八股文总比现在的填空题、选择题、命题作文等等开放多了。八股文还没有被限制到这种程度。现在的中国教育这么禁锢,居然还敢说明朝禁锢。虽然明朝真正严格贯彻实行八股文的的时间并不长(不超过30年),即便整个267年完全贯彻八股文的清朝的科举考试,都比现在的考试制度更开放,更灵活。

唐朝的科举制度,处在萌芽期、成型期。明朝的科举从各方面来看,都比唐朝成熟完善得多,由此在明朝健全的科举制度下,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官集团。明朝的哲学思想发展也比唐朝更成熟更快速,国势也比唐朝更稳定。
第4个回答  2011-04-18
这是简单的
唐朝盛世的表现
政治上的建树、经济繁荣的表现、友好的民族关系、开放的对外关系
政治上:
政治清明,人才辈出。
1、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础上创建三省六部制,采用科举选拔人才;武则天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并开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李隆基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地位,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2、唐太宗沿袭前朝府兵制;李隆基创建两税制;
经济上:
开始征收茶税,农业上水稻种植的推广,新型农业器具的发明应用,丝绸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繁荣,城市中的东市西市的划分等。

这是复杂一点的

唐朝盛世主要指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是为历代人民所称颂的,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出现“盛世”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朝廷的头等大事来对待。他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也为广选人才开辟了基本途径。

唐太宗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他曾对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太宗讨论问题能直言进谏,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初唐时由于太宗的虚怀纳谏,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产生的许多弊病。

二、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李世民比较注意勤俭节约,做了皇帝后,住得仍是隋朝的宫殿,大部分已经破旧。当洛阳发大水,百姓房屋被冲毁时,他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把木材分给百姓修房用。

三、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时进一步得到改进,使之更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时期,由于边防危机已十分严重,也为顺应时势,改府兵为募兵,养马屯田,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兵力,逐步恢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有名的“开元盛世”。由此可见,军事制度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与保障。

四、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极其注重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开元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时代,涌现了李白、杜甫等风格各异的伟大诗人。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喜爱李白的诗,就把李白从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还多次召李白入宫,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唐玄宗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投身于诗创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诗歌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十分注意用“和亲”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联系和团结。他多次把宗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皇帝的战、和两手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的密切。

通过对唐朝盛世治国方略的探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政治和经济要想出现“盛世”局面、使得国泰民安,除了适当学习古人的谋略外,还应借鉴以下几点:

一、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政方针,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权的稳定性。而判断大政方针的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统治者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身败名裂。一个善于治国的统治者,应崇实务本,顺应民意,因循为用。

三、最高统治者应抓大事,切不可越俎代庖。其主要职责是,任用人才,掌握大政方针和考察官吏政绩的优劣而予以赏罚,这样才能使官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四、统治者要革除国家积弊,不能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而应该因势利导,采取建设性的措施。否则会引起强烈的社会震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唐朝盛世距我们虽已遥远,但历史却埋没不了它的千痕万迹,历史波涛激起了人们的思绪,探索中的我们又回到现代,我们期待着中华大地再次掀起盛世繁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