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赵匡胤

宋太祖
赵匡胤(927年 - 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吴越、后蜀、南汉、南唐和北汉等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局面。

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贤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地位,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比较安定。但是也导致宋朝“积贫积弱”,外族纷纷侵扰。但也因为重文轻武,使宋代文学、哲学、美术、科技异常发达。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暴死,享年50岁。

他武艺高强,在武功方面成就很大,发明了三节棍、太祖长拳等令后人所传颂的武器和武术。后来李小龙将三节棍改良为双节棍,攻击力如常。

北宋除了他外,其他皇帝和宋高宗为其弟匡义(宋太宗)及其后代,相反,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为太祖之后代。

宋太宗
赵匡义(939年——997年),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在位22年。享年58岁。赵弘殷第三子,是北宋开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本名赵匡义,太祖登基后一度改称赵光义。宋太宗很有作为,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不过由于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但是总的来说,他统治时期宋朝比较强盛。死后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有野史记载宋太宗有弑兄登基之嫌,历史上还留下:“烛影斧声”的疑案,原因是担心他一统天下之后,把帝位交回后周恭帝柴宗训。或有一说,在(建隆二年)西元961年,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临终前,告诫赵匡胤前朝后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继位的君主过于年幼。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须要兄终弟及,传位给年长的皇室。等到皇兄的儿子成人,再由皇弟传回给皇兄的儿子。此即为传说的“金柜之盟”。他的后代为宋真宗至宋高宗所有宋朝皇帝及宋宁宗初的大臣赵汝愚。

宋真宗
赵恒(968年~1022年),原名赵德昌,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宋真宗统治初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较强盛。

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贡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但是几次封山,都是听信了阿谀奉承的“天书”传言,劳民伤财,挥金如土,加剧了宋朝的积贫积弱状况。并且相信并传播和乐升平的繁荣假象,无所作为。

宋真宗的晚年也是糊涂非常,宦官周怀政曾经想发动政变,杀丁谓,让寇准当宰相,尊真宗为太上皇,立太子为皇帝。真宗发觉后,周被斩杀,寇被远贬。真宗想杀掉不知情的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幸亏李迪提醒了他。陛下有几个儿子?这样真宗才没效法汉安帝(东汉著名的昏君,废掉了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作为真宗硕果仅存的儿子,仁宗才没被废掉。
宋真宗也是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
宋真宗死后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
赵桢(1010~1063)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 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进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在位后期,官僚膨胀,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已经出现经济危机,同时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而且,还有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后来虽有“庆历新政”,但尚未成功。但总的来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

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他的一生恭俭仁恕,慎刑爱民,宽厚大量,起用了许多贤人志士,如包拯、范仲淹等。素有“仁君”之称。深得人民爱戴。

1063年,仁宗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死时讣告送到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时人路过永昭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十三个女儿也只有四个活了下来。嘉佑七年立异母兄弟孔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为皇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03
赵匡胤
北宋的统一战争全记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大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腿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虽然,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和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14州的武平、据有两川、汉中45州的后蜀、据有岭南60州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这一客观形势,不能不使赵匡胤深深感觉到卧榻之侧,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当政局稳定之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周世宗统一中国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起初,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但文武官员却不赞成先攻北汉,认为这样做有害无利,后来赵匡胤就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打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走访赵普共商国策。赵普听了宋太祖试探他的话“欲收太原”之后,沉吟良久然后说,先打太原有害无利,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诸国之后再攻打北汉,到那时“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访赵普的初衷,使他大为高兴。一个先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也就是后人归纳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北宋的统一战争基本是按照这个方略进行的,对辽和北汉,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选派宿将,率领重兵,镇守北部要点,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对南方各国则密切注视它们的政治动向,寻找时机,准备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11岁的幼子周保权继位。盘据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企图取而代之。武平统治者一面派杨师璠率军抵挡,一面派人向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统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连发生丧乱,认为有机可乘,遂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以借道为名灭南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七,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出兵湖南。当经过南平时,要求假道过境。南平对宋的借道要求,意见不一。高继冲未作任何应变准备。二月初,宋军进屯襄州(今湖北襄阳),派人告知南平为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遣使以犒师为名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二月初九,使者与宋军在荆门(今湖北荆门)相遇,慕容延钏假意殷勤款待,暗中由李处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倍道向江陵急进。高继冲至城外,等待延钊大军,而李处耘则率兵先入城,迅速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宋军灭南平后,征调南平万余人,合兵向武平急进。这时,武平已击杀张文表,平息了内乱。周保权获悉宋军压境的消息,决定抵抗。于是慕容延钊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水师东趋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则出澧州(今湖南澧县)直指朗州。水路从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二月末大破武平军于三江口(今岳阳北),进占岳州。陆路三月初进至澧州南,同武平军遭遇,将其击溃,接着占领朗州,生俘周保权,湖南平定。

北宋占领荆、湖后,后蜀东北两面处在北宋的瞰制之下。于是赵匡胤开始谋划攻蜀事宜。派人勘察川陕地形,以备由陆路攻蜀;同时修造战船,训练水军,以备由水路溯江入蜀。这时,后蜀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蜀主孟昶采纳王昭远的建议,决定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当时北宋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于是后蜀一面派兵东屯三峡,另一面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夹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实情,并绘呈后蜀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于乾德二年十一月初二,发兵两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等率步骑3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刘光义、曹彬等率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军政,蜀军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宋军的凌厉攻势。宋军二路兵马势如破竹,连败后蜀军的反抗,迅速进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后蜀至此灭亡。

宋消灭后蜀之后,南汉屏障已失,岌岌可危。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率兵大举攻南汉。南汉主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抗宋。宋军设伏以待,大破南汉军。刘鋹急忙起用老将潘崇彻率兵5万进屯贺江口(今广东封开西北)。但潘崇彻进驻贺江口后,拥兵自保,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遂挥师西上,连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顾之忧。十一月迅速转向东攻克连州。直逼韶州,击败南汉李承渥所率10余万兵,攻占韶州。消息传来,南汉举国震恐。刘鋹命郭崇岳领兵6万屯马迳(今广州北)以守卫兴王府(今广州)。此时屯驻贺江口的潘崇彻,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宋军遂全力推进,迫近兴王府。刘鋹见形势危急,遣使向宋军求和。潘美率军疾进,于正月二十八日到达马迳,与汉军对峙。刘鋹求和后不久即反悔,于二月初一遣其弟刘保兴率兵至马迳增援督战。二月初四夜,潘美利用火攻,大败汉军,郭崇岳死于乱兵之中,刘保兴逃归兴王府,宋军追击至城下。二月初五,刘鋹出降,宋军进占兴王府,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后,对南唐形成了三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为苟安求存,一面主动削去南唐国号,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备战,以防宋军进攻。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在出兵南唐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惧怕被扣留,称病固辞。宋太祖以此为借口,以曹彬为统帅,下令进攻南唐。其具体部署是:曹彬率荆湖水军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步骑兵由和州与采石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金陵;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长江攻取润州;以吴越王钱俶率兵从东面配合宋水军攻金陵;以王明率军牵制江西唐军东下赴援。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师沿长江顺流东下,南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使宋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10万的要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过长江,水陆并进,直趋池州。夺占采石。连克金陵外围据点,并在秦淮河击败南唐水陆军十余万,形成了对金陵的包围。金陵被围数月,李煜全然不知。开宝八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视,见宋军已进逼城下,急忙命朱令赟率十万守军东下赴援。朱令赟率水步军号称15万顺江东下,在皖口遇王明部阻止。朱令赟以火攻宋军,因风向改变,反烧自己。宋乘势猛攻,全歼南唐援军。此时金陵被围九个多月,曹彬再三致书劝降李煜,均被拒绝。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

在削平南方诸国其间,宋太祖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均未获克捷。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太宗继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业,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钱俶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降,两浙、福建亦归入宋的版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他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法,派潘美等率军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了辽朝的援兵,北汉主刘继元困守孤城,在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被迫投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

北宋王朝自公元963年至979年,经过16年的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北宋王朝统一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军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后北战略方略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二是运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比较成功,从而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第2个回答  2015-11-08
  1、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
  2、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第3个回答  2006-11-03
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五代时的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王朝。

后周时,赵匡胤随周世宗历经沙场有功,授殿前都点检(即统领精锐禁军之长)和检校太尉,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周世宗死后,七岁的幼子宗训(恭帝)即位。当时守卫京城大梁(今开封)的将官就是赵匡胤。

显德七年(960年),驻守镇州、定州的官兵谣传辽国和北汉南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人立即派遣赵匡胤率禁军前往迎战。当赵匡胤抵达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北二十里的陈桥镇)后,他授意其弟赵光义、赵普把黄袍加在他身上,拥戴他当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随后,赵匡胤率兵火速奔回京城。由于京城防守空虚,毫无戒备,更有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做内应,便轻而易举地夺得了皇位,当了皇帝。

因赵匡胤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即帝位后,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为国号,自称宋太祖。
第4个回答  2006-11-03
宋朝有北宋和南宋之分:北宋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南宋开国皇帝为赵构。
相似回答